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技术及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1 绪论 | 第16-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6-22页 |
·污水处理的技术发展 | 第16-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22页 |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2-23页 |
·课题来源 | 第23页 |
·论文结构 | 第23-25页 |
2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技术及理论基础 | 第25-43页 |
·造粒流化床技术及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普通絮凝过程与絮凝体构造特征 | 第25-27页 |
·致密絮凝体的形成过程及构造特征 | 第27-28页 |
·造粒颗粒的形成过程及其构造特征 | 第28-31页 |
·生物颗粒污泥形成技术及理论基础 | 第31-40页 |
·生物颗粒污泥及其性质 | 第31-34页 |
·生物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 第34-38页 |
·生物颗粒污泥技术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流化床生物造粒技术的基本构思 | 第40-43页 |
·基本技术构思 | 第40-41页 |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系统构成 | 第41-43页 |
3 研究方案与实验设计 | 第43-52页 |
·研究方案 | 第43-44页 |
·实验装置及系统设计 | 第44-45页 |
·实验操作方法 | 第45-47页 |
·实验现场条件 | 第45-47页 |
·实验原水 | 第47页 |
·连续中试实验 | 第47页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7-52页 |
·化学分析 | 第47-48页 |
·颗粒污泥物化特性分析 | 第48-49页 |
·微生物学分析 | 第49-52页 |
4 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工艺研究 | 第52-85页 |
·工艺操作条件的确定 | 第52-58页 |
·PAC、PAM 投药量及投加方式 | 第52-53页 |
·流化床上升流速与进水量 | 第53-54页 |
·机械搅拌强度 | 第54-55页 |
·回流比与进水溶解氧浓度 | 第55-56页 |
·颗粒污泥床控制及排泥方式 | 第56-58页 |
·生物造粒流化床工艺的基本操作条件 | 第58页 |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启动及污泥床的形成过程 | 第58-60页 |
·流化床的启动过程 | 第58-59页 |
·排泥周期对颗粒污泥床的影响 | 第59-60页 |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 第60-69页 |
·SS 和浊度的去除效果 | 第61-63页 |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第63-65页 |
·氮的去除效果 | 第65-67页 |
·磷的去除效果 | 第67-68页 |
·色度的去除效果 | 第68-69页 |
·回流比和供氧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69-79页 |
·调整回流比的去除效果 | 第69-74页 |
·调整供氧条件的去除效果 | 第74-78页 |
·回流比和供氧条件的影响分析 | 第78-79页 |
·流化床内各项水质指标的纵向分布规律 | 第79-83页 |
·溶解氧浓度的纵向分布 | 第79页 |
·SS 浓度的纵向分布 | 第79-80页 |
·有机物浓度的纵向分布 | 第80-81页 |
·NH3-N 及TN 的纵向分布 | 第81-82页 |
·TP 的纵向分布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5 生物造粒流化床中颗粒污泥的特性研究 | 第85-105页 |
·颗粒污泥的物理学特性 | 第85-90页 |
·颗粒污泥的形态特征 | 第85-86页 |
·颗粒的粒径分布 | 第86-88页 |
·颗粒污泥的密度 | 第88-90页 |
·颗粒污泥的微生物学特性 | 第90-97页 |
·颗粒污泥表面的微生物分布 | 第90-91页 |
·颗粒污泥内部的微生物分布 | 第91-94页 |
·污泥床纵向的微生物分布 | 第94-97页 |
·颗粒污泥的微生物多样性 | 第97-103页 |
·DGGE 分析 | 第98-100页 |
·微生物多样性解析 | 第100-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6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污染物去除机理 | 第105-112页 |
·流化床对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 第105-108页 |
·不同形态有机物的去除过程 | 第105-107页 |
·有机物去除机理分析 | 第107-108页 |
·流化床脱氮过程与机理 | 第108-110页 |
·NH_3-N 和TN 的物理转移过程 | 第108页 |
·NH_3-N 和TN 的生物转化过程 | 第108-110页 |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脱氮机理 | 第110页 |
·流化床除磷机理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7 生物造粒流化床工艺的技术评价 | 第112-118页 |
·污水处理效果评价 | 第112-114页 |
·污染物去除效率评价 | 第112-113页 |
·处理水质评价 | 第113-114页 |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污泥指标及污泥负荷 | 第114-116页 |
·MLSS 和MLVSS 的纵向分布 | 第114-115页 |
·SVI 的纵向分布 | 第115页 |
·流化床的污泥负荷 | 第115-116页 |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技术应用前景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8 结论及建议 | 第118-122页 |
·结论 | 第118-121页 |
·建议 | 第121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