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经典素读与经典素读课 | 第15-25页 |
第一节 经典素读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一、关于经典 | 第15-16页 |
二、关于经典素读 | 第16-17页 |
三、经典素读课的界定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的实施依据 | 第18-22页 |
一、理论基础: 奥苏贝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 第19-20页 |
二、政策支持: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 第20-21页 |
三、现实要求: 母语教育低效局面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的实施价值 | 第22-25页 |
一、让学生做“有根”的传承人 | 第22-23页 |
二、让教师做经典教育的文化人 | 第23-24页 |
三、让学校成为有底蕴的书香校园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的实践探索——以长沙市博才梅溪湖小学为例 | 第25-39页 |
第一节 博才梅溪湖小学经典素读课实施的基本条件 | 第25-27页 |
一、学校层面: 纳入常规与营造氛围 | 第25-26页 |
二、教师层面: 教研与培训常态化 | 第26页 |
三、学生层面: 培养习惯与激发兴趣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博才梅溪湖小学经典素读课实施的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一、经典素读课的教学目标 | 第27-28页 |
二、经典素读课的教学内容 | 第28页 |
三、经典素读课的组织方式 | 第28页 |
四、经典素读课的主要策略 | 第28-29页 |
五、经典素读课的评价方式 | 第29页 |
第三节 博才梅溪湖小学经典素读的案例分析 | 第29-39页 |
一、《幼学琼林·地舆(节选)》经典素读课案例及分析 | 第29-32页 |
二、《唐诗选读·望天门山》经典素读课案例及分析 | 第32-35页 |
三、《古文观止·醉翁亭记》经典素读课案例及分析 | 第35-39页 |
第三章 博才梅溪湖小学经典素读课的问题调查 | 第39-54页 |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39-40页 |
一、调查对象 | 第39页 |
二、调查时间 | 第39页 |
三、调查方法 | 第39-40页 |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40-51页 |
一、对经典素读课的认识状况 | 第40-42页 |
二、经典素读课的开设状况 | 第42-45页 |
三、经典素读课的教学状况 | 第45-48页 |
四、经典素读课的评价状况 | 第48-51页 |
第三节 问题的归类与呈现 | 第51-54页 |
一、价值认识: 素读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 | 第51页 |
二、课程管理: 教材开发与课时保障不足 | 第51-52页 |
三、教学策略: 素读课型与教学方法单一 | 第52-53页 |
四、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随意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的实施建议 | 第54-68页 |
第一节 走出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的认识误区 | 第54-57页 |
一、教师应重视经典素读的人文价值 | 第54-55页 |
二、家长应摆脱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 | 第55-56页 |
三、学校应克服功利化、形式化障碍 | 第56-57页 |
第二节 科学合理地开设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 | 第57-60页 |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实施“二次开发” | 第57-58页 |
二、保证素读课的课时,纳入学校教学常规 | 第58-59页 |
三、合理优化课堂结构,拓展课堂组织形式 | 第59-60页 |
第三节 探索小学语文经典素读课的教学策略 | 第60-64页 |
一、立足经典素读教学特点 | 第61-62页 |
二、熟练驾驭各种素读课型 | 第62-63页 |
三、丰富经典素读教学方法 | 第63-64页 |
第四节 改革小学语文经典素读教学评价机制 | 第64-68页 |
一、确保评价标准机制化 | 第64-65页 |
二、推动评价方式多样化 | 第65-66页 |
三、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