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8页 |
1.1 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简介 | 第18-21页 |
1.2 晶硅太阳能电池正面银电极浆料技术 | 第21-28页 |
1.2.1 正面银电极浆料金属化过程 | 第21-22页 |
1.2.2 正面银电极浆料的丝网印刷性能 | 第22-24页 |
1.2.3 正面银电极浆料组成及其对银浆性能的影响 | 第24-28页 |
1.3 栅线银电极与电池接触界面特性研究进展 | 第28-34页 |
1.3.1 银硅接触界面结构 | 第28-30页 |
1.3.2 银硅接触界面电流传输机制 | 第30-34页 |
1.4 论文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 第34-38页 |
1.4.1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1.4.2 论文研究技术方案 | 第36-38页 |
第二章 晶硅太阳能电池正面银电极浆料流变性能研究 | 第38-72页 |
2.1 正面银电极浆料流变学基础 | 第38-44页 |
2.1.1 正面银电极浆料流变性能研究进展 | 第38-39页 |
2.1.2 正面银电极浆料流变性能及其研究方法 | 第39-44页 |
2.2 实验过程 | 第44-46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44-45页 |
2.2.2 银浆制备与流变性能研究 | 第45-46页 |
2.3 银浆各组分相互作用及其结构模型 | 第46-57页 |
2.3.1 乙基纤维素与银粉相互作用 | 第46-49页 |
2.3.2 银浆流动行为拟合分析 | 第49-52页 |
2.3.3 触变剂对内部结构的影响 | 第52-54页 |
2.3.4 乙基纤维素与触变剂相互作用 | 第54-55页 |
2.3.5 银浆各组分相互作用情况及其内部结构 | 第55-57页 |
2.4 银浆组成对浆料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57-64页 |
2.4.1 树脂和触变剂含量对银浆粘度、粘弹性和结构恢复的影响 | 第57-60页 |
2.4.2 有机载体含量对银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2.4.3 溶剂对银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61-64页 |
2.5 正面银电极浆料流变性能优化设计 | 第64-70页 |
2.5.1 树脂体系设计 | 第65-67页 |
2.5.2 引入新的内部网络结构 | 第67-70页 |
2.6 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三章 玻璃对银硅欧姆接触性能的影响 | 第72-107页 |
3.1 实验过程 | 第72-76页 |
3.1.1 玻璃粉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72-74页 |
3.1.2 电池正面栅线电极制备与电性能测试 | 第74-75页 |
3.1.3 电池栅线形貌及银硅界面微观结构表征 | 第75-76页 |
3.2 玻璃成分设计 | 第76-81页 |
3.2.1 玻璃与硅的蚀刻反应 | 第76-78页 |
3.2.2 玻璃溶银反应 | 第78-80页 |
3.2.3 氧化物种类对银硅具体烧结界面结构的影响 | 第80-81页 |
3.3 Pb-Te-O玻璃热性能、溶银以及与氮化硅、硅反应特性研究 | 第81-97页 |
3.3.1 Pb-Te-O玻璃组成对玻璃热性能和析晶特性的影响 | 第82-87页 |
3.3.2 Pb-Te-O玻璃与SiN_x减发射层反应特性研究 | 第87-92页 |
3.3.3 Pb-Te-O玻璃与Si反应特性研究 | 第92-94页 |
3.3.4 Pb-Te-O玻璃溶银行为研究 | 第94-97页 |
3.4 Pb-Te-O玻璃对银硅欧姆接触性能的影响 | 第97-105页 |
3.4.1 Pb-Te-Bi-O玻璃对银硅欧姆接触性能的影响 | 第97-102页 |
3.4.2 Pb-Te-Si-O玻璃对银硅欧姆接触性能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3.5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四章 正面银电极形成过程及与电池接触界面结构研究 | 第107-127页 |
4.1 银浆烧结及银硅欧姆接触实现过程 | 第107-120页 |
4.1.1 实验过程 | 第107-109页 |
4.1.2 PTO玻璃性质 | 第109-111页 |
4.1.3 银浆烧结致密化过程 | 第111-114页 |
4.1.4 银硅欧姆接触形成过程 | 第114-120页 |
4.2 银浆烧结与银硅界面结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0-126页 |
4.2.1 玻璃相液化温度对银浆烧结致密化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4.2.2 银粉特性参数对银浆烧结与银硅界面结构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4.2.3 玻璃粉含量对银浆烧结与银硅界面结构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4.2.4 无机添加剂ZnO对银浆烧结与银硅界面结构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4.3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