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借壳上市会计问题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借壳上市会计问题的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1.1 企业合并与借壳上市 | 第19页 |
2.1.2 权益性交易与反向购买 | 第19-21页 |
2.2 借壳上市会计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效率理论 | 第21-22页 |
2.2.2 经济后果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顺丰借壳上市交易过程及动因分析 | 第24-35页 |
3.1 顺丰与鼎泰新材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第24-28页 |
3.1.1 顺丰资本结构及财务数据 | 第24-26页 |
3.1.2 鼎泰新材资本结构及财务数据 | 第26-28页 |
3.2 顺丰借壳鼎泰新材上市交易过程分析 | 第28-31页 |
3.2.1 顺丰与鼎泰新材进行重大资产置换 | 第28-29页 |
3.2.2 鼎泰新材定向发行股份购买顺丰100%股权 | 第29页 |
3.2.3 鼎泰新材募集配套资金 | 第29-30页 |
3.2.4 鼎泰新材和顺丰签订盈利预测补偿 | 第30-31页 |
3.3 顺丰借壳上市动因分析 | 第31-35页 |
3.3.1 国家政策导向支持快递物流企业的并购行为 | 第31页 |
3.3.2 顺丰为实现重大战略布局进行权益性融资 | 第31-33页 |
3.3.3 顺丰公司的融资需求量大且融资时间紧迫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顺丰借壳上市会计处理分析 | 第35-44页 |
4.1 顺丰借壳上市交易过程中相关会计认定分析 | 第35-37页 |
4.1.1 顺丰与鼎泰新材的交易构成借壳上市的认定分析 | 第35页 |
4.1.2 顺丰借壳上市的会计上购买方与被购买方认定分析 | 第35-36页 |
4.1.3 顺丰借壳上市的会计购买日认定分析 | 第36-37页 |
4.2 顺丰借壳上市会计处理方法选择 | 第37-38页 |
4.2.1 顺丰借壳上市是否构成业务的认定分析 | 第37-38页 |
4.2.2 顺丰借壳上市会计处理采用权益性交易法 | 第38页 |
4.3 顺丰借壳上市合并成本确定分析 | 第38-40页 |
4.3.1 顺丰权益工具评估价值确定 | 第39-40页 |
4.3.2 顺丰借壳上市合并成本确定 | 第40页 |
4.4 购买日顺丰合并资产负债表编制与列报分析 | 第40-44页 |
4.4.1 鼎泰新材编制个别报表 | 第40页 |
4.4.2 顺丰编制合并报表 | 第40-44页 |
第五章 顺丰借壳上市会计处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4-54页 |
5.1 顺丰借壳上市会计处理方法选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5.1.1 顺丰采用权益性交易法高估了财务绩效 | 第44-46页 |
5.1.2 采用权益性交易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6页 |
5.2 顺丰借壳上市合并成本确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6-51页 |
5.2.1 合并成本确定依据的资产评估价值虚高 | 第46-48页 |
5.2.2 合并成本确定涉及的定向发行股份定价操纵空间大 | 第48-50页 |
5.2.3 合并成本确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0-51页 |
5.3 顺丰合并资产负债表列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1-54页 |
5.3.1 股本列报不符合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 | 第51-52页 |
5.3.2 股本列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2-54页 |
第六章 对借壳上市中的相关会计问题的建议 | 第54-57页 |
6.1 明确业务概念和规范权益性交易法会计处理 | 第54-55页 |
6.2 健全借壳上市合并成本确定方法 | 第55-56页 |
6.3 完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股本”的列报要求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