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4页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9-12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第12页 |
(二) 主题生成 | 第12-13页 |
(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生成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二) “主题生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一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生成的理论概述 | 第24-30页 |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特征 | 第24-25页 |
(一) 以学生兴趣为基础 | 第24页 |
(二) 以综合性为要义 | 第24-25页 |
(三) 以真实生活为来源 | 第25页 |
(四) 以学生发展为价值追求 | 第25页 |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生成的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5-27页 |
(二) 后现代课程观 | 第27-28页 |
(三) 主题学习理论 | 第28-30页 |
第二章 Y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生成的现状概述 | 第30-48页 |
一、学校与课程介绍 | 第30-31页 |
(一) 课程背景介绍 | 第30-31页 |
(二) 相关人员介绍 | 第31页 |
二、Y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主题概况 | 第31-35页 |
(一) 对主题的认识 | 第31-33页 |
(二) 主题的结构 | 第33-35页 |
三、Y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主题生成 | 第35-48页 |
(一) 主要参与者 | 第35-37页 |
(二) 主题生成的来源 | 第37-38页 |
(三) 总主题生成的步骤 | 第38-40页 |
(四) 子主题生成的方式 | 第40-48页 |
第三章 对Y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生成的整体分析 | 第48-62页 |
一、Y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生成的优势 | 第48-51页 |
(一) 资源优势 | 第48-49页 |
(二) 理念优势 | 第49-51页 |
(三) 基地优势 | 第51页 |
二、Y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生成出现的问题 | 第51-55页 |
(一) 缺乏主题生成意识 | 第52-53页 |
(二) 主题生成方式单一 | 第53-54页 |
(三) 主题生成的学科化偏向 | 第54-55页 |
三、Y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5-58页 |
(一) 教师认识不清晰 | 第55-56页 |
(二) 师生互动不深入 | 第56页 |
(三) 活动场所局限性 | 第56-57页 |
(四) 评价缺乏针对性 | 第57-58页 |
四、对Y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生成的建议 | 第58-62页 |
(一) 尊重学生的主题选择 | 第58页 |
(二) 增强师生的主题意识 | 第58-59页 |
(三) 优化评价的主题深入 | 第59-62页 |
第四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主题生成的启示 | 第62-71页 |
一、与校本开发紧密结合 | 第62-65页 |
(一) 整体思路 | 第62-63页 |
(二) 基本要求 | 第63-64页 |
(三) 路径探索 | 第64-65页 |
二、运用多样的生成方式 | 第65-67页 |
(一) 头脑风暴法 | 第65-66页 |
(二) 概念网络法 | 第66-67页 |
(三) 谈话法 | 第67页 |
三、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 第67-68页 |
(一) 课外阅读 | 第67-68页 |
(二) 信息交流 | 第68页 |
(三) 生活积累 | 第68页 |
四、发挥家长的参与作用 | 第68-71页 |
(一)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 第68-69页 |
(二) 和学生研究同一主题 | 第69-70页 |
(三) 家长参与评价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71-75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二、研究反思 | 第72-75页 |
(一) 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 第72页 |
(二) 主题与小组的相互关系 | 第72-73页 |
(三) 教师如何参与主题指导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