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长下坡与隧道群结合路段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32页 |
2.1 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 第19-20页 |
2.1.1 事故车辆的种类特性 | 第19页 |
2.1.2 事故类型特性 | 第19-20页 |
2.1.3 事故时间特性 | 第20页 |
2.1.4 事故地点特性 | 第20页 |
2.2 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6页 |
2.2.1 长下坡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页 |
2.2.2 隧道群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3页 |
2.2.3 道路条件 | 第23-24页 |
2.2.4 其它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3 交通事故灰色马尔可夫预测分析 | 第26-31页 |
2.3.1 建立交通事故灰色预测模型 | 第26-27页 |
2.3.2 建立数据残差模型 | 第27-28页 |
2.3.3 检验模型精度 | 第28-29页 |
2.3.4 马尔可夫优化 | 第29页 |
2.3.5 交通事故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应用 | 第29-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长下坡与隧道群结合路段防灾系统设计 | 第32-42页 |
3.1 长下坡与隧道群结合路段定义 | 第32页 |
3.1.1 长下坡路段定义 | 第32页 |
3.1.2 长下坡与隧道群结合路段定义 | 第32页 |
3.2 长下坡与隧道群结合路防灾系统设计 | 第32-41页 |
3.2.1 安全设施设计 | 第32-35页 |
3.2.2 中心控制管理 | 第35-36页 |
3.2.3 交通量检测与诱导系统 | 第36页 |
3.2.4 视频监视系统 | 第36-37页 |
3.2.5 隧道火灾报警与消防系统 | 第37页 |
3.2.6 隧道供电照明系统 | 第37-38页 |
3.2.7 隧道通风系统设计 | 第38-39页 |
3.2.8 隧道电光标志设计 | 第39页 |
3.2.9 避险车道设计 | 第39-41页 |
3.3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长下坡与隧道结合路段行车安全保障措施研究 | 第42-50页 |
4.1 管理体制 | 第42页 |
4.2 应急救援原则 | 第42页 |
4.3 应急预案体系建立 | 第42-44页 |
4.3.1 应急预案的概念 | 第43页 |
4.3.2 应急救援分类 | 第43-44页 |
4.3.3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44页 |
4.4 交通事故应急预案措施 | 第44-45页 |
4.5 隧道群火灾应急预案措施 | 第45-48页 |
4.5.1 隧道火灾事故分类 | 第45页 |
4.5.2 火灾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 第45-48页 |
4.6 交通安全管理 | 第48-49页 |
4.6.1 驾驶员管理 | 第48-49页 |
4.6.2 车辆管理 | 第49页 |
4.7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长大下坡与隧道群结合路段防灾系统设计与保障措施应用 | 第50-57页 |
5.1 厦沙高速公路项目概况 | 第50-52页 |
5.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51页 |
5.1.2 建设规模 | 第51-52页 |
5.1.3 交通量、交通组成、服务水平 | 第52页 |
5.2 马尾崎长下坡与隧道结合路段特点分析 | 第52-54页 |
5.3 马尾崎长下坡与隧道结合路段设计简介 | 第54-56页 |
5.4 马尾崎长下坡与隧道结合路段设计与保障措施评估 | 第56页 |
5.5 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