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金调整规则研究--以《合同法》第114条为中心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违约金调整制度的理论概况 | 第10-21页 |
第一节 违约金的界定与特性 | 第10-13页 |
一、违约金的界定 | 第10-11页 |
二、违约金的特性 | 第11-12页 |
三、违约金与定金、损害赔偿金的异同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我国违约金的性质之争 | 第13-16页 |
一、违约金的惩罚性 | 第13-14页 |
二、违约金的补偿性 | 第14-15页 |
三、惩罚性与补偿性的争议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违约金调整规则的起源和启示 | 第16-19页 |
一、违约金调整规则的起源 | 第17-18页 |
二、违约金调整规则的启示 | 第18-19页 |
第四节 违约金调整的基本原则 | 第19-21页 |
一、公平原则 | 第19-20页 |
二、诚实信用和效率优先原则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违约金的调整规则 | 第21-30页 |
第一节 违约金的调整规范 | 第21-24页 |
一、“过分高于损失”的“酌减” | 第22-23页 |
二、低于“损失”的增加 | 第23页 |
三、增加超过“实际损失”的争议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违约金调整规则的标准 | 第24-27页 |
一、以信赖利益损失为标准 | 第24-25页 |
二、以约定赔偿损失为标准 | 第25-26页 |
三、以约定预期可得利益损失为标准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违约金调整规则的因素 | 第27-30页 |
一、违约损害的程度因素 | 第28页 |
二、违约方的过错程度因素 | 第28-29页 |
三、原因力因素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违约金调整规则的争议 | 第30-40页 |
第一节 违约金调整的实务问题 | 第30-33页 |
一、未释明即进行调整的问题 | 第31-32页 |
二、无请求即主动调整的问题 | 第32-33页 |
三、按日或月为单位的违约金调整问题 | 第33页 |
第二节 违约金“酌减”与“调增”不对等 | 第33-36页 |
一、高于30%“酌减”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二、违约金的“调高”与“酌减”问题 | 第34-35页 |
三、“损失”与超过“30%”的问题 | 第35-36页 |
第三节 举证责任分配的问题 | 第36-40页 |
一、违约方对损失过高的举证责任 | 第36-37页 |
二、守约方对损失合理的举证责任 | 第37-38页 |
三、裁判者对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违约金调整规则的改进与完善 | 第40-46页 |
第一节 违约金调整规则在立法上的细化 | 第40-43页 |
一、重新界定“损失”的分类与范围 | 第40-41页 |
二、明确违约金调整的诉讼时效 | 第41-42页 |
三、明确以日或月为单位的违约金标准 | 第42-43页 |
第二节 违约金调整规则在司法实务上的细化 | 第43-46页 |
一、明确裁判者的依职权调整 | 第43页 |
二、明确裁判者的释明权 | 第43-44页 |
三、以合同性质确定违约金的调整幅度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