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动力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电力工业论文

湍流聚并器中细颗粒聚并特性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燃煤颗粒物排放控制技术第12-21页
        1.2.1 传统除尘技术第12-13页
        1.2.2 新型高效除尘技术第13-17页
        1.2.3 细颗粒聚并技第17-21页
    1.3 细颗粒湍流聚并技术研究进展第21-22页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颗粒受力分析及聚并理论第24-35页
    2.1 颗粒受力分析第24-29页
        2.1.1 流体和颗粒相对运动无关的作用力第24-26页
        2.1.2 流体对颗粒的作用力第26-28页
        2.1.3 颗粒间的作用力第28-29页
    2.2 颗粒主要受力数量级分析第29-30页
    2.3 颗粒聚并理论第30-34页
        2.3.1 湍流聚并理论第30-31页
        2.3.2 库仑聚并理论第31-32页
        2.3.3 热聚并理论第32-33页
        2.3.4 布朗聚并理论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湍流聚并器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第35-52页
    3.1 数学模型第35-39页
        3.1.1 欧拉两相流模型第35-37页
        3.1.2 颗粒群平衡模型第37-39页
        3.1.3 湍流聚并核函数第39页
    3.2 产涡元件类型对湍流聚并的影响第39-43页
        3.2.1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第40-41页
        3.2.2 边界条件及求解设置第41-42页
        3.2.3 结果及讨论第42-43页
    3.3 产涡元件阻塞比对湍流聚并的影响第43-46页
        3.3.1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第43-44页
        3.3.2 结果及讨论第44-46页
    3.4 产涡元件行间距对湍流聚并的影响第46-48页
        3.4.1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第46-47页
        3.4.2 结果及讨论第47-48页
    3.5 产涡元件列间距对湍流聚并的影响第48-50页
        3.5.1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第48-49页
        3.5.2 结果及讨论第49-50页
    3.6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湍流聚并器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第52-65页
    4.1 实验系统第52-55页
        4.1.1 烟气发生系统第52-54页
        4.1.2 增湿降温系统第54页
        4.1.3 湍流聚并系统第54-55页
    4.2 实验测量方法第55-58页
        4.2.1 烟气参数第55-57页
        4.2.2 粒径分析第57-58页
    4.3 实验方案第58-59页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9-64页
        4.4.1 产涡元件类型对湍流聚并的影响第59-61页
        4.4.2 产涡元件阻塞比对湍流聚并的影响第61页
        4.4.3 产涡元件行间距对湍流聚并的影响第61-63页
        4.4.4 产涡元件列间距对湍流聚并的影响第63-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烟气参数对湍流聚并影响的实验研究第65-72页
    5.1 实验方案第65页
    5.2 实验前期准备第65-67页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67-71页
        5.3.1 烟气流速对湍流聚并的影响第67-68页
        5.3.2 颗粒物浓度对湍流聚并的影响第68-70页
        5.3.3 烟气含湿量对湍流聚并的影响第70-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总结与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致谢第80-81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腐蚀钢丝蚀坑形态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德士古气化炉废锅流程辐射废锅结渣的研究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