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25页 |
| 1.1 延性对于抗震设计的重要意义 | 第8-12页 |
| 1.2 研究节点的重要意义 | 第12-13页 |
| 1.3 节点的传力机理 | 第13-16页 |
| 1.4 节点的破坏形态 | 第16-19页 |
| 1.4.1 节点的失效方式分类 | 第16-18页 |
| 1.4.2 节点延性设计准则 | 第18-19页 |
| 1.5 本课题的提出 | 第19-25页 |
| 1.5.1 梁端位移的组成 | 第19-21页 |
| 1.5.2 对用计算机模拟组合体抗震性能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21-25页 |
| 2 贯穿节点的梁筋滑移模型和节点剪切变形模型 | 第25-47页 |
| 2.1 试验中观测到的贯穿节点的梁筋滑移和节点剪切变形 | 第25-38页 |
| 2.1.1 试验加载装置和加载方法 | 第25-26页 |
| 2.1.2 贯穿节点梁筋的粘结滑移 | 第26-32页 |
| 2.1.3 节点区的剪切变形 | 第32-38页 |
| 2.2 贯穿节点梁筋的粘结滑移模型的确定 | 第38-42页 |
| 2.2.1 不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平均值 | 第38-39页 |
| 2.2.2 贯穿节点梁筋的滑移模型 | 第39-42页 |
| 2.3 节点剪切变形模型的确定 | 第42-47页 |
| 2.3.1 不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平均值 | 第42-43页 |
| 2.3.2 节点剪切变形模型 | 第43-47页 |
| 3 程序的编制 | 第47-58页 |
| 3.1 分析对象 | 第47页 |
| 3.2 假定 | 第47-48页 |
| 3.3 程序的编制 | 第48-58页 |
| 3.3.1 梁的变形引起的组合体梁外端位移 | 第48-52页 |
| 3.3.2 柱的变形引起的组合体梁外端位移 | 第52-53页 |
| 3.3.3 梁筋在贯穿节点区段的滑移引起的组合体梁外端位移 | 第53-54页 |
| 3.3.4 节点区剪切变形引起的组合体梁外端位移 | 第54页 |
| 3.3.5 程序的组装 | 第54-58页 |
| 4 程序的检验 | 第58-73页 |
| 4.1 试验结果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58-69页 |
| 4.1.1 试验加载装置及试验参数 | 第58-59页 |
| 4.1.2 试验现象和本文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 4.1.3 试验结果与本文模拟结果的对比 | 第60-69页 |
| 4.2 框架层间位移 | 第69-73页 |
| 5 结语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