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颤蚓DOM的理化性质及其对沉积物吸附Cu、Cd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自然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概述第12-15页
        1.1.1 溶解性有机质的来源第12-13页
        1.1.2 溶解性有机质的基本性质第13-14页
        1.1.3 水/沉积物体系中产生DOM的典型生物第14-15页
    1.2 水/沉积物体系中重金属环境行为第15-16页
        1.2.1 水/沉积物体系中的重金属污染第15页
        1.2.2 水/沉积物体系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第15-16页
    1.3 溶解性有机质对水/沉积物体系中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第16-19页
        1.3.1 溶解性有机质与水体重金属的环境行为第16-18页
        1.3.2 溶解性有机质与重金属作用机制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9-22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21页
        1.4.3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22-33页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22-24页
        2.1.1 主要试剂第22-23页
        2.1.2 主要仪器第23-24页
    2.2 沉积物的采集与颤蚓的前处理第24-25页
    2.3 颤蚓产生的DOM获取第25页
    2.4 DOM的表征方法第25-29页
        2.4.1 pH和TOC测定第25页
        2.4.2 分子量分布测定第25-27页
        2.4.3 紫外-可见光光谱测定第27页
        2.4.4 三维荧光光谱测定第27页
        2.4.5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第27-28页
        2.4.6 官能团测定第28-29页
        2.4.7 元素组成测定第29页
    2.5 DOM与Cu、Cd的吸附实验第29-30页
        2.5.1 吸附动力学第29页
        2.5.2 吸附热力学第29-30页
        2.5.3 pH对添加DOM的沉积物吸附Cu、Cd影响第30页
    2.6 DOM与Cu、Cd的配合实验第30-31页
        2.6.1 配合动力学第30-31页
        2.6.2 配合热力学第31页
        2.6.3 pH对DOM与Cu、Cd配合的影响第31页
    2.7 数据处理第31-33页
        2.7.1 吸附等温模型第31-33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33-70页
    3.1 颤蚓DOM的表征第33-44页
        3.1.1 pH值分析第33-34页
        3.1.2 TOC含量分析第34-35页
        3.1.3 分子量分布分析第35页
        3.1.4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第35-38页
        3.1.5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第38-41页
        3.1.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41-43页
        3.1.7 官能团分析第43页
        3.1.8 元素分析第43-44页
    3.2 DOM对沉积物吸附Cu、Cd的作用第44-54页
        3.2.1 吸附动力学第44-47页
        3.2.2 吸附热力学第47-52页
        3.2.3 pH对沉积物吸附Cu、Cd的影响第52-54页
    3.3 DOM与Cu、Cd的配合作用第54-70页
        3.3.1 重金属浓度对配合作用影响第54-64页
            3.3.1.1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第57-60页
            3.3.1.2 三维荧光光谱第60-64页
        3.3.2 pH对DOM与Cu、Cd的配合作用影响第64-68页
            3.3.2.1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第65-66页
            3.3.2.2 三维荧光光谱第66-68页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第68-70页
第4章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力压裂法修复TCE污染低渗介质的研究
下一篇:功能型碳点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