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场地三氯乙烯污染修复技术 | 第11-15页 |
1.2.1 蒸汽浸提技术 | 第11页 |
1.2.2 原位化学淋洗技术 | 第11-12页 |
1.2.3 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 | 第12页 |
1.2.4 植物修复技术 | 第12-13页 |
1.2.5 原位化学还原修复技术 | 第13页 |
1.2.6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 第13-14页 |
1.2.7 在低渗介质中用高锰酸钾降解TCE遇到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低渗介质中污染修复技术 | 第15-17页 |
1.3.1 电动力修复技术 | 第15页 |
1.3.2 聚合物冲洗修复 | 第15-16页 |
1.3.3 水力压裂技术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1 关于裂缝形状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页 |
1.4.2 关于裂缝表征方法的研究 | 第17-18页 |
1.4.3 应用水力压裂法处理低渗污染物实例 | 第18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水力压裂法压裂途径研究 | 第21-44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1-23页 |
2.2.1 低渗透介质的选择 | 第21页 |
2.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1-22页 |
2.2.3 实验装置设计 | 第22-23页 |
2.3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 第23-27页 |
2.3.1 粘度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2 流量的计算 | 第24-25页 |
2.3.3 裂缝表征及图像处理 | 第25-26页 |
2.3.4 裂纹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4 实验步骤 | 第27-28页 |
2.4.1 压裂液配置步骤 | 第27页 |
2.4.2 低渗透土壤的配置 | 第27页 |
2.4.3 实验装置的安装 | 第27-28页 |
2.4.4 压裂实验步骤 | 第28页 |
2.5 影响因素范围的确定 | 第28-29页 |
2.6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2.6.1 流量大小对裂缝形态影响实验结果 | 第29-31页 |
2.6.2 注入方式对裂缝形态影响实验结果 | 第31-33页 |
2.6.3 土壤含水率对裂缝形态影响实验结果 | 第33-35页 |
2.6.4 压裂液粘度对裂缝形态影响实验结果 | 第35-37页 |
2.7 各影响因素下土渗透系数的改变结果 | 第37-42页 |
2.7.1 渗透系数测量方法 | 第38页 |
2.7.2 流量对压裂后土渗透系数的改变结果 | 第38-39页 |
2.7.3 注入方式对压裂后土渗透系数的改变结果 | 第39-40页 |
2.7.4 土壤含水率对压裂后土渗透系数的改变结果 | 第40-41页 |
2.7.5 压裂液粘度对压裂后土渗透系数的改变结果 | 第41-42页 |
2.8 最佳压裂方式的选择 | 第42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水力压裂法对TCE污染低渗介质模拟修复研究 | 第44-52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44页 |
3.2 实验材料和装置 | 第44-4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45-47页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7-48页 |
3.4 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3.5.1 压裂后淋洗淋出液中TCE浓度变化 | 第49页 |
3.5.2 淋洗后土柱中TCE浓度变化 | 第49-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2-53页 |
4.1 结论 | 第52页 |
4.2 建议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