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深挖方膨胀土渠坡抗滑桩作用机理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膨胀土的工程特性研究 | 第11-14页 |
1.2.2 膨胀土边坡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抗滑桩抗滑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6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第2章 膨胀土工程特性参数获取试验 | 第20-32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土水特征曲线试验 | 第20-23页 |
2.2.1 试验目的及原理 | 第20-21页 |
2.2.2 试验步骤 | 第21页 |
2.2.3 成果整理与分析 | 第21-23页 |
2.3 直剪试验 | 第23-26页 |
2.3.1 试验目的 | 第23页 |
2.3.2 试验仪器 | 第23页 |
2.3.3 试验步骤 | 第23-24页 |
2.3.4 成果整理与分析 | 第24-26页 |
2.4 膨胀力试验 | 第26-30页 |
2.4.1 试验目的及原理 | 第26-27页 |
2.4.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4.3 试验步骤 | 第27页 |
2.4.4 成果整理与分析 | 第27-30页 |
2.5 回弹模量试验 | 第30-31页 |
2.5.1 试验目的 | 第30页 |
2.5.2 试验方法及要求 | 第30页 |
2.5.3 成果整理与分析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膨胀土渠坡降雨、蒸发分析 | 第32-46页 |
3.1 工程概况及气候特征 | 第32-33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32页 |
3.1.2 气候特征 | 第32-33页 |
3.2 膨胀土降雨渗流分析理论 | 第33-36页 |
3.2.1 达西定律 | 第33-34页 |
3.2.2 非饱和多孔介质渗流定律 | 第34-35页 |
3.2.3 有限元渗流方程 | 第35-36页 |
3.3 干湿循环影响区的研究 | 第36-42页 |
3.3.1 干湿循环影响区的概念 | 第36页 |
3.3.2 干湿循环影响区的确定 | 第36-42页 |
3.4 干湿循环对膨胀力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1 干湿循环3个月 | 第43页 |
3.4.2 干湿循环半年 | 第43-44页 |
3.4.3 干湿循环一年 | 第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膨胀土渠坡及抗滑桩的理论与模型 | 第46-60页 |
4.1 概述 | 第46页 |
4.2 膨胀土渠坡分析理论 | 第46-50页 |
4.2.1 有限元原理 | 第46-47页 |
4.2.2 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理论 | 第47-49页 |
4.2.3 强度折减法原理 | 第49-50页 |
4.2.4 初始地应力平衡 | 第50页 |
4.3 渠坡模型的建立 | 第50-58页 |
4.3.1 基本计算模型 | 第50-53页 |
4.3.2 桩土体本构关系 | 第53-54页 |
4.3.3 计算参数选取 | 第54-56页 |
4.3.4 接触面模型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未加抗滑桩膨胀土渠坡滑坡机理分析 | 第60-72页 |
5.1 未考虑干湿循环时渠坡滑坡机理分析 | 第60-64页 |
5.1.1 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60-63页 |
5.1.2 塑性应变分析 | 第63-64页 |
5.2 考虑干湿循环作用的渠坡滑坡机理分析 | 第64-70页 |
5.2.1 模型及干湿循环区域参数选取 | 第64-66页 |
5.2.2 干湿循环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 | 第66-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抗滑桩加固渠坡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72-96页 |
6.1 未考虑干湿循环的桩土作用机理 | 第73-79页 |
6.1.1 模型建立及土体与桩的参数 | 第73-74页 |
6.1.2 桩土作用结果分析 | 第74-79页 |
6.2 考虑干湿循环的桩土作用机理 | 第79-93页 |
6.2.1 模型建立及主要参数 | 第80-81页 |
6.2.2 位移对比分析 | 第81-83页 |
6.2.3 应力应变对比分析 | 第83-91页 |
6.2.4 土拱分析 | 第91-92页 |
6.2.5 安全系数对比分析 | 第92-9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主要成果和结论 | 第96-97页 |
创新点 | 第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