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解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4-16页
第一章 第36条涉及的网络侵权基本理论第16-21页
    第一节 网络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第16-17页
    第二节 网络侵权行为的主体第17-20页
        一、网络用户第17-18页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第18-20页
    第三节 网络侵权行为的对象第20-21页
        一、抽象的人格利益第20页
        二、知识产权第20页
        三、虚拟的网络财产第20-21页
第二章 第36条具体制度设计及不足第21-39页
    第一节 网络侵权的归责原则第21-28页
        一、过错归责原则之适用第21-25页
        二、“通知”的性质及配套制度第25-27页
        三、“知道”规则的适用第27-28页
    第二节 网络侵权的责任承担方式第28-33页
        一、自己责任第28-29页
        二、连带责任第29-33页
    第三节 我国网络侵权责任制度的不足第33-39页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细化之必要第33-34页
        二、通知配套制度之缺失第34-35页
        三、连带责任下“损害扩大部分”操作之困难第35-36页
        四、过错判断标准之不统一第36-39页
第三章 第36条立法完善的思考第39-48页
    第一节 细化“网络服务提供者”之类型第39页
    第二节 建立反通知制度及错误通知之责任承担第39-43页
        一、简化书面通知内容要求第40页
        二、建立“通知—反通知—删除”制度第40-41页
        三、建立严格的错误通知责任承担机制第41-42页
        四、建立多次侵权用户封号制度第42-43页
    第三节 量化连带责任下“损害扩大部分第43-45页
        一、以“通知”到达为分界点第43-44页
        二、预留“及时采取合理措施”时间第44页
        三、网络侵犯著作权中经济损失的计算第44-45页
    第四节 明确“知道”之判断标准第45-48页
        一、区分不同类型作品、表演、录音制品第45-46页
        二、区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服务类型第46-47页
        三、区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应对措施第47-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后记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工程索赔的时效研究
下一篇:论劳动法上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