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基于二氧化钛/卟啉的界面光诱导电子转移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1页
    1.1 光诱导电子转移第12页
    1.2 卟啉化合物的简介及其应用第12-17页
        1.2.1 卟啉化合物的简介第12-13页
        1.2.2 卟啉化合物的应用第13-17页
    1.3 二氧化钛第17-22页
        1.3.1 一维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8-19页
        1.3.2 一维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应用第19-22页
    1.4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第22-30页
        1.4.1 SECM的简介第22-23页
        1.4.2 SECM的工作原理第23-26页
        1.4.3 SECM的应用进展第26-30页
        1.4.4 SECM展望第30页
    1.5 论文的整体构想及研究内容第30页
    1.6 参考文献第30-41页
第二章 基于二氧化钛纳米线-卟啉构筑的仿生模型第41-55页
    2.1 引言第41-42页
    2.2 实验部分第42-45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42页
        2.2.2 四羧基苯基卟啉的合成第42-44页
        2.2.3 仿生模型的构建第44-4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5-51页
        2.3.1 四羧基苯基卟啉的表征第46页
        2.3.2 二氧化钛纳米线的表征第46-47页
        2.3.3 UV-vis/SECM对仿生模型的研究第47-49页
        2.3.4 光捕获电子转移机理第49-50页
        2.3.5 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捕获电子转移研究第50-51页
    2.4 本章结论第51页
    2.5 参考文献第51-55页
第三章 不同长度的有序二氧化钛纳米线对光诱导电子转移的影响第55-70页
    3.1 引言第55-56页
    3.2 实验部分第56-58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56-57页
        3.2.2 不同长度二氧化钛纳米线的制备第57-5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8-63页
        3.3.1 不同长度二氧化钛纳米线的表征第58页
        3.3.2 卟啉-二氧化钛纳米线的紫外表征第58-59页
        3.3.3 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电响应第59-60页
        3.3.4 不同长度纳米线的光电响应第60-62页
        3.3.5 理论计算第62-63页
    3.4 本章结论第63页
    3.5 参考文献第63-70页
第四章 基于卟啉/纳米金/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的L-色氨酸光电传感器第70-81页
    4.1 引言第70-71页
    4.2 实验部分第71-73页
        4.2.1 化学试剂第71页
        4.2.2 实验仪器第71页
        4.2.3 卟啉/金纳米粒子/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第71-72页
        4.2.4 电极的制备第72页
        4.2.5 电化学测量第72-73页
    4.3 光电化学实验第73-76页
        4.3.1 L-色氨酸在FTO修饰电极上的光电氧化行为第73-74页
        4.3.2 条件优化第74-75页
        4.3.3 不同浓度的L-色氨酸在卟啉/金纳米粒子/二氧化钛修饰的FTO电极上的光电氧化行为第75-76页
    4.4 本章结论第76-77页
    4.5 参考文献第77-81页
在读硕士期间的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纳米管—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下一篇:硅—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