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苹果树腐烂病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1.1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0-11页 |
1.2 苹果树腐烂病的症状 | 第11-12页 |
1.3 苹果树腐烂病病原学研究 | 第12页 |
1.4 苹果树腐烂病的流行规律 | 第12-13页 |
1.4.1 病害循环 | 第12-13页 |
1.4.2 流行相关因素 | 第13页 |
1.5 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 | 第13-14页 |
1.5.1 栽培管理 | 第13-14页 |
1.5.2 化学防治 | 第14页 |
1.5.3 生物防治 | 第14页 |
2 分子系统分类学在真菌分类中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3 遗传标记技术在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3.1 SSR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16页 |
3.2 ISSR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16-17页 |
4 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5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菌形态观察及培养性状 | 第20-3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0-21页 |
1.1 苹果树腐烂病病样采集 | 第20页 |
1.2 菌株分离纯化培养 | 第20页 |
1.3 菌株致病性测定 | 第20页 |
1.4 形态学研究 | 第20-21页 |
1.5 培养特性观察 | 第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9页 |
2.1 苹果树腐烂病病样分离 | 第21-22页 |
2.2 菌株致病性测定 | 第22-23页 |
2.3 形态学研究 | 第23-27页 |
2.3.1 有性型形态 | 第23-25页 |
2.3.2 无性型形态 | 第25-27页 |
2.4 培养特性观察 | 第27-29页 |
2.4.1 Valsa malicola培养特性 | 第27-28页 |
2.4.2 Valsa mali培养特性 | 第28-2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菌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 | 第30-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1.1 材料 | 第30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30页 |
1.2 方法 | 第30-32页 |
1.2.1 菌丝的培养 | 第30页 |
1.2.2 DNA提取 | 第30-31页 |
1.2.3 PCR扩增及目标核苷酸序列测定 | 第31-32页 |
1.2.4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32页 |
1.2.5 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优势种分析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2.1 DNA提取、PCR扩增及测序 | 第32-33页 |
2.2 rDNA-ITS、EF-1α、β-tubulin序列分析 | 第33-38页 |
2.3 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优势种分析 | 第3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菌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 第40-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1.1 材料 | 第40-42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40-42页 |
1.2 方法 | 第42页 |
1.2.1 菌丝的培养及DNA提取 | 第42页 |
1.2.2 退火温度的筛选 | 第42页 |
1.2.3 引物的筛选 | 第42页 |
1.2.4 苹果树腐烂病菌的ISSR-PCR扩增 | 第42页 |
1.2.5 谱带的统计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2.1 ISSR-PCR退火温度的筛选 | 第42-44页 |
2.2 ISSR-PCR扩增引物的筛选 | 第44页 |
2.3 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4-45页 |
2.4 Valsa mali和Valsa malicola不同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5-46页 |
2.5 Valsa mali两不同变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6页 |
2.6 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菌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6-47页 |
2.7 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菌聚类分析 | 第47-4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苹果树腐烂病拮抗细菌抑菌物质培养优化 | 第49-6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1页 |
1.1 材料 | 第49-50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49页 |
1.1.2 供试培养基 | 第49-50页 |
1.2 方法 | 第50-51页 |
1.2.1 种子液的配制 | 第50页 |
1.2.2 抑菌活性测定 | 第50页 |
1.2.3 培养基对产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1.2.4 培养条件单因素试验 | 第51页 |
1.2.5 培养条件响应面优化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0页 |
2.1 培养基对产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2.2 培养条件单因素试验 | 第52-55页 |
2.2.1 温度对产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2.2.2 pH对产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3页 |
2.2.3 接种量对产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2.2.4 装液量对产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4页 |
2.2.5 培养时间对产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2.3 培养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 第55-60页 |
2.3.1 响应面试验因素水平的选择 | 第55页 |
2.3.2 中心组合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2.3.3 不同培养条件对抑菌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4 响应面最优条件的确定 | 第57-60页 |
2.3.5 响应面最优条件的验证 | 第6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61-62页 |
1.结论 | 第61页 |
2.创新点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导师简介 | 第70-72页 |
个人简介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