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0-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酸雨成因 | 第10-11页 |
1.1.2 NO_X的危害和污染现状 | 第11-13页 |
1.2 NO_X控制与治理 | 第13-14页 |
1.2.1 国外控制及治理方法 | 第13页 |
1.2.2 国内控制及治理方法 | 第13-14页 |
1.3 NO_X控制技术 | 第14-19页 |
1.3.1 低NO_X燃烧技术 | 第14页 |
1.3.2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洁净煤技术(IGCC) | 第14-15页 |
1.3.3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 | 第15页 |
1.3.4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SNCR) | 第15-16页 |
1.3.5 固体吸附/再生技术 | 第16-17页 |
1.3.6 高能辐射化学技术 | 第17-18页 |
1.3.7 碳直接还原脱硝技术 | 第18-19页 |
1.4 国内外烟气脱硝进展 | 第19-20页 |
1.4.1 国内烟气脱硝进展 | 第19页 |
1.4.2 国外烟气脱硝进展 | 第19-20页 |
1.5 炭基材料在烟气脱硝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1.5.1 活性炭 | 第21页 |
1.5.2 活性炭纤维 | 第21-22页 |
1.5.3 活性焦 | 第22页 |
1.5.4 活性半焦 | 第22-23页 |
1.6 半焦活化技术 | 第23-25页 |
1.6.1 水蒸气活化 | 第23-24页 |
1.6.2 空气(氧气)活化 | 第24页 |
1.6.3 Zncl_2活化 | 第24页 |
1.6.4 CO_2活化 | 第24-25页 |
1.6.5 碱活化 | 第25页 |
1.7 课题选择及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7.1 选题依据 | 第25页 |
1.7.2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7.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脱硝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33页 |
2.1 脱硝催化剂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27页 |
2.2 实验设备及化学试剂 | 第27-28页 |
2.3 原煤及其工业分析 | 第28-29页 |
2.4 脱硝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3页 |
2.4.1 制备流程 | 第29页 |
2.4.2 煤样的酸洗和水洗 | 第29页 |
2.4.3 金属元素(Fe、Zn、Cu)的植入 | 第29-31页 |
2.4.4 热解气化实验 | 第31-33页 |
3.脱硝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3-47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方法及原理 | 第33-34页 |
3.2.1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3.2.2 实验原理 | 第33-34页 |
3.3 实验准备 | 第34-36页 |
3.3.1 实验装置 | 第34-35页 |
3.3.2 实验条件 | 第35页 |
3.3.3 脱硝催化剂评价指标 | 第35-36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5页 |
3.4.1 反应温度对脱硝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2 空速对脱硝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3 NO浓度对脱硝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4 负载金属氧化物的配比对脱硝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5 O_2含量对脱硝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6 H_2O含量对脱硝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脱硝催化剂样品的表征及脱硝机理分析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47-50页 |
4.2.1 XRD | 第47-48页 |
4.2.2 XRD检测结果 | 第48-50页 |
4.3 傅立叶红外仪(FT-IR) | 第50-54页 |
4.3.1 FT-IR | 第50-51页 |
4.3.2 FT-IR检测结果 | 第51-54页 |
4.4 热重-质谱联用分析仪实验(TG-MS) | 第54-56页 |
4.4.1 TG-MS | 第54页 |
4.4.2 TG-MS检测结果 | 第54-56页 |
4.5 气相色谱仪(GC)分析结果 | 第56-58页 |
4.5.1 GC | 第56-57页 |
4.5.2 GC检测结果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页 |
5.2 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