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部分请求的法律内涵 | 第14-28页 |
第一节 部分请求的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第二节 部分请求制度的缺失 | 第16-18页 |
一、立法、司法解释无明文规定 | 第17-18页 |
二、司法实践中无统一判断标准 | 第18页 |
第三节 部分请求与相关制度的区分 | 第18-21页 |
一、部分请求与增加诉讼请求 | 第19页 |
二、部分请求与重复起诉 | 第19-20页 |
三、部分请求与部分判决 | 第20-21页 |
第四节 部分请求的成因及常见类型 | 第21-28页 |
一、部分请求的成因 | 第21-25页 |
二、部分请求的常见类型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部分请求的本质 | 第28-35页 |
第一节 诉讼标的理论下的部分请求 | 第28-33页 |
一、以诉讼标的识别理论为切入点 | 第28-31页 |
二、部分请求中诉的要素与识别的特殊性 | 第31-33页 |
三、小结 | 第33页 |
第二节 既判力客观范围理论下的部分请求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部分请求的学说评析及正当性依据 | 第35-49页 |
第一节 部分请求理论纷争现状及评析 | 第35-40页 |
一、域外部分请求制度的学说梳理 | 第36-38页 |
二、国内关于部分请求的理论动态 | 第38-39页 |
三、对于部分请求学说的评析 | 第39-40页 |
第二节 透过学说纷争看部分请求的正当性 | 第40-44页 |
一、权利请求的可分性 | 第41-42页 |
二、案件事实的可分性 | 第42-43页 |
三、法律关系的可分性 | 第43-44页 |
第三节 立场选择:我国应采“胜诉+明示”的观点确立部分请求制度 | 第44-45页 |
第四节 确立部分请求制度的价值延伸 | 第45-49页 |
一、部分请求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 第45-46页 |
二、部分请求符合民事诉讼的目的 | 第46-48页 |
三、部分请求符合民事诉讼处分原则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部分请求制度的程序应对 | 第49-57页 |
第一节 明确部分请求的具体条件 | 第49-53页 |
一、原告应明示并阐明正当理由 | 第49-51页 |
二、被告可提出异议或提起反诉 | 第51页 |
三、法官应积极发挥释明权 | 第51-52页 |
四、后诉应建立在前诉胜诉的基础之上 | 第52页 |
五、有明确的数额限制 | 第52-53页 |
第二节 落实部分请求与关联制度的衔接问题 | 第53-57页 |
一、部分请求与诉讼时效 | 第54-55页 |
二、部分请求与抵销 | 第55页 |
三、部分请求与诉讼费用相关制度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