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研究
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本文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6-17页 |
2 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1.1 农村居民点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农村居民点的潜力内涵 | 第17页 |
2.2 农村居民点潜力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2.1 空心村相关理论 | 第17页 |
2.2.2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公众参与理论 | 第18页 |
2.2.4 区位理论 | 第18-19页 |
2.2.5 人居环境理论 | 第19页 |
2.2.6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第19页 |
2.2.7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3 研究区概况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 第20-23页 |
3.1 新郑市区域概况 | 第20页 |
3.2 新郑市自然地理 | 第20页 |
3.3 新郑市社会经济条件 | 第20-21页 |
3.4 人类活动及其影响 | 第21-23页 |
3.4.1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1页 |
3.4.2 土地利用特点 | 第21-23页 |
4 农村居民点潜力划分及潜力测算模型 | 第23-25页 |
4.1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类型划分 | 第23页 |
4.2 理论潜力的测算 | 第23-24页 |
4.2.1 理论潜力的测算公式 | 第23-24页 |
4.2.2 理论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页 |
4.3 现实潜力的测算 | 第24-25页 |
4.3.1 现实潜力的测算模型 | 第24页 |
4.3.2 现实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5 新郑市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 | 第25-38页 |
5.1 现状调查 | 第25-26页 |
5.2 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测算 | 第26-28页 |
5.2.1 理论潜力计算公式 | 第26页 |
5.2.2 用地标准确定 | 第26-27页 |
5.2.3 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标准确定 | 第27页 |
5.2.4 规划期人口预测 | 第27-28页 |
5.2.5 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确定 | 第28页 |
5.3 农村居民点整治可实现潜力测算 | 第28-33页 |
5.3.1 评价单元划分 | 第28页 |
5.3.2 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29页 |
5.3.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29-30页 |
5.3.4 指标权重确定 | 第30-31页 |
5.3.5 综合修正系数确定 | 第31页 |
5.3.6 现实潜力估算 | 第31-32页 |
5.3.7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系数的确定 | 第32-33页 |
5.4 新郑市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分析 | 第33-38页 |
5.4.1 理论潜力分析 | 第34-35页 |
5.4.2 综合修正系数分析 | 第35页 |
5.4.3 现实潜力分析 | 第35-36页 |
5.4.4 可实现潜力分析及时序安排 | 第36-38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38-40页 |
6.1 结论 | 第38-39页 |
6.2 建议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ABSTRACT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5-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