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2 社会公正观概述 | 第16-23页 |
2.1 西方社会公正思想概述 | 第16-18页 |
2.1.1 西方传统的社会公正思想 | 第16-17页 |
2.1.2 现代西方的社会公正思想 | 第17-18页 |
2.2 中国传统的社会公正思想 | 第18-21页 |
2.2.1 道家、墨家、法家的社会公正思想 | 第19-20页 |
2.2.2 儒家的社会公正思想 | 第20-21页 |
2.3 社会公正的内涵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毛泽东社会公正观的主要内容 | 第23-29页 |
3.1 社会公正实现的前提是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 | 第23页 |
3.2 分配公平是社会公正的核心要义 | 第23-27页 |
3.2.1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以谋求分配起点公平 | 第24-25页 |
3.2.2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以谋求分配过程的公平 | 第25-26页 |
3.2.3 追求共同发展与同步富裕,以谋求分配的结果公平 | 第26-27页 |
3.3 普及文化教育是推动社会公正建设的重要措施 | 第27-28页 |
3.3.1 教育是缩小个体差异的重要途径 | 第27页 |
3.3.2 改革办学方式和教育内容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 第27-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邓小平社会公正观的主要内容 | 第29-36页 |
4.1 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 | 第29-30页 |
4.1.1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性的重要体现 | 第29页 |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式 | 第29-30页 |
4.2 改革分配制度,实现分配公正 | 第30-34页 |
4.2.1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障分配基础公平 | 第30-31页 |
4.2.2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推进分配过程的公正 | 第31-32页 |
4.2.3 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分配结果的公平 | 第32-34页 |
4.3 完善民主与法律制度建设,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制度保障 | 第34-35页 |
4.3.1 建立与完善各项民主与法律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 第34-35页 |
4.3.2 取消歧视性的政治身份,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 第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毛泽东与邓小平社会公正观的异同点分析 | 第36-48页 |
5.1 毛泽东与邓小平社会公正观的内在一致性分析 | 第36-39页 |
5.1.1 理论基础的一致性 | 第36-37页 |
5.1.2 根本原则的一致性 | 第37-38页 |
5.1.3 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 第38-39页 |
5.2 毛泽东与邓小平社会公正观的差异性 | 第39-44页 |
5.2.1 两者对社会公正观内涵的界定不同 | 第40-41页 |
5.2.2 两者推进社会公正建设的途径不同 | 第41-43页 |
5.2.3 两者维护社会公正的方式不同 | 第43-44页 |
5.3 差异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5.3.1 时代主题及实践基础的不同 | 第44-46页 |
5.3.2 个人经历及性格的不同 | 第46-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6 毛泽东与邓小平社会公正观比较研究的意义 | 第48-54页 |
6.1 加强社会公正的理论探索,推进社会公正的理论创新 | 第48-49页 |
6.1.1 推进社会公正理论的创新是解决其自身局限性的重要方式 | 第48页 |
6.1.2 社会公正理论的承继性和实践性也决定着其自我创新的必要性 | 第48-49页 |
6.2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公正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 第49-50页 |
6.3 改革社会分配制度,构筑公正的收入分配机制 | 第50-51页 |
6.3.1 社会分配制度的变动是影响民众公正观念的重要因素 | 第50-51页 |
6.3.2 公正分配制度的构建有利于我国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 | 第51页 |
6.4 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完善社会公正的保障机制 | 第51-53页 |
6.4.1 民主和法治建设是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机制 | 第51-52页 |
6.4.2 公正的民主和法治机制是其自身显性和隐性的有效统一 | 第52-5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