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泌尿生殖器肿瘤论文--女性生殖器肿瘤论文--子宫肿瘤论文

基于纳米材料质谱法对人乳头瘤状病毒分型及检测方法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符号说明第23-24页
第一章 绪论第24-40页
    1.1 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概述第24-31页
        1.1.1 人乳头瘤状病毒(HPV)结构第24页
        1.1.2 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基因组与功能第24-25页
        1.1.3 HPV病毒分型第25页
        1.1.4 HPV与肿瘤的关系第25-26页
        1.1.5 HPV的致病机理第26-27页
        1.1.6 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癌的关系第27页
        1.1.7 HPV分型检测的意义第27-28页
        1.1.8 HPV L1蛋白检测的意义第28-29页
        1.1.9 HPV分型联合HPV L1蛋白检测的意义第29页
        1.1.10 HPV检测方法第29-31页
            1.1.10.1 细胞学检查第29-30页
            1.1.10.2 杂交捕获二代分析(HC2)第30页
            1.1.10.3 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检测方法第30页
            1.1.10.4 基因芯片技术第30-31页
    1.2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 TOF MS)第31-37页
        1.2.1 MALDI TOF MS基本原理第31-32页
        1.2.2 MALDI电离机理第32页
        1.2.3 MALDI TOF MS的应用第32-37页
            1.2.3.1 多肽与蛋白质分析第33页
            1.2.3.2 多磷酸化肽分析检测第33-34页
            1.2.3.3 寡核苷酸分析检测第34-36页
            1.2.3.4 MALDI定量分析第36页
            1.2.3.5 MALDI TOF MS对HPV检测第36-37页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37-40页
        1.3.1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7-38页
        1.3.2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38-40页
第二章 高效富集寡核苷酸纳米材料的制备第40-52页
    2.1 引言第40-41页
    2.2 实验部分第41-43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41-42页
        2.2.2 精胺修饰纳米金刚石的制备第42页
        2.2.3 红外光谱和红外成像的表征第42页
        2.2.4 SP-NDs对寡核苷酸的吸附效果第42页
        2.2.5 SP-NDs富集稀溶液及复杂基质中的寡核苷酸第42-43页
        2.2.6 MADLI TOF MS分析第4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3-51页
        2.3.1 SP-NDs的表征第43-46页
        2.3.2 SP-NDs对寡核苷酸的吸附第46-48页
        2.3.3 MALDI TOF MS分析稀溶液寡核苷酸第48-49页
        2.3.4 MALDI TOF MS分析复杂基体中的寡核苷酸第49-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基于纳米材料高效富集质谱法对HPV病毒分型研究第52-64页
    3.1 引言第52-53页
    3.2 实验部分第53-58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53页
        3.2.2 HPV通用引物PCR扩增第53-55页
        3.2.3 巢式PCR-RFLP方法第55-56页
        3.2.4 临床样品DNA提取第56-57页
        3.2.5 MALDI TOF MS检测酶切产物第57页
        3.2.6 试剂盒检测临床样本第57-5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8-61页
        3.3.1 HPV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MP)第58-59页
        3.3.2 MALDI TOF MS对HPV分型检测第59-60页
        3.3.3 临床样品验证结果第60-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4页
第四章 基于纳米金非共价键竞争吸附质谱法定量检测HPV16 L1蛋白第64-92页
    4.1 引言第64-65页
    4.2 实验部分第65-72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65-66页
        4.2.2 纳米金的合成第66-67页
        4.2.3 纳米金表征第67页
        4.2.4 纳米金聚集盐的浓度第67页
        4.2.5 HPV16 L1核酸适配体与AuNPs结合第67-69页
            4.2.5.1 溶液配制第67页
            4.2.5.2 pH值的影响第67-68页
            4.2.5.3 盐的影响第68页
            4.2.5.4 吸附时间第68页
            4.2.5.5 AuNPs与核酸适配体比例第68页
            4.2.5.6 HPV16 L1核酸适配体与AuNPs结合物稳定性第68-69页
            4.2.5.7 HPV16 L1核酸适配体与AuNPs结合物的表征第69页
        4.2.7 Mass Tag的筛选第69-70页
            4.2.7.1 确定Mass tag与AuNPs的亲和力第69页
            4.2.7.2 Mass Tag和HPV16 L1核酸适配体竞争吸附第69-70页
        4.2.8 HPV16 L1蛋白的检测第70页
        4.2.9 HPV16 L1蛋白的检测特异性第70页
        4.2.10 样本检测第70-71页
            4.2.10.1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1页
            4.2.10.2 样本前处理和检测第71页
        4.2.11 方法学验证第71-72页
            4.2.11.1 方法重现性第71-72页
            4.2.11.2 方法回收率第72页
        4.2.12 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检测样本第7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2-90页
        4.3.1 纳米金的表征第72-73页
        4.3.2 纳米金聚集盐的浓度第73-74页
        4.3.3 AuNPs吸附Aptamer条件第74-79页
            4.3.3.1 pH的影响第74-75页
            4.3.3.2 盐的影响第75-76页
            4.3.3.3 吸附时间的影响第76-77页
            4.3.3.4 AuNPs与核酸适配体比例第77页
            4.3.3.5 AuNPs-APT_(HPV16 L1)稳定性研究第77-79页
        4.3.4 HPV16 L1核酸适配体与AuNPs结合物的表征第79-80页
        4.3.5 质量标签(Tag)的筛选第80-82页
        4.3.6 MALDI TOF MS条件第82-83页
            4.3.6.1 检测模式第82-83页
            4.3.6.2 基质的选择第83页
        4.3.7 HPV16 L1蛋白的检测第83-85页
        4.3.8 方法分析表现第85-86页
        4.3.9 实际样品的定量分析第86-89页
        4.3.10 ELISA实验验证第89-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基于氧化石墨烯和核酸适配体竞争吸附检测HPV 16 L1蛋白第92-104页
    5.1 引言第92页
    5.2 实验部分第92-95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92-93页
        5.2.2 离心时间第93页
        5.2.3 氯化钠浓度第93-94页
        5.2.4 HPV16 L1核酸适配体浓度第94页
        5.2.5 HPV16 L1蛋白检测第94页
        5.2.6 临床样本检测第94页
        5.2.7 特异性实验第94-95页
        5.2.8 基于核酸适配体与GO检测体系Zeta电势和颗粒尺寸分布研究第9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5-102页
        5.3.1 离心时间的影响第95-96页
        5.3.2 氯化钠浓度的影响第96页
        5.3.3 HPV16 L1核酸适配体的浓度第96-97页
        5.3.4 HPV 16 L1蛋白检测第97-98页
        5.3.5 实际临床样本检测第98-99页
        5.3.6 回收率第99页
        5.3.7 特异性实验第99-100页
        5.3.8 GO/HPV 16 L1核酸适配体检测体系颗粒尺寸的分布研究第100-101页
        5.3.9 HPV 16 L1核酸适配体和GO检测体系Zeta电势分布第101页
        5.3.10 与第四章所建立的方法比较第101-102页
    5.4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0-122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122-124页
附件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 Corpus-based Study of Taste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下一篇:张爱玲的家庭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