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12-20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 第14-20页 |
第一章 环境押金制度理论分析 | 第20-32页 |
第一节 环境押金制度的概念及沿革 | 第20-22页 |
一、环境押金制度的概念 | 第20-21页 |
二、环境押金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环境押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2-27页 |
一、环境押金制度的运作流程 | 第22-23页 |
二、环境押金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23-24页 |
三、环境押金制度的押金收取与管理 | 第24-27页 |
四、回收废弃产品的处置 | 第27页 |
第三节 环境押金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一、环境押金制度的经济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第二章 环境押金制度研究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7页 |
第一节 环境押金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国外环境押金制度研究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7页 |
一、以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环境押金制度 | 第34-35页 |
二、政策支持,明确环境押金制度的适用范围并逐步推广 | 第35页 |
三、明确环境押金制度的管理部门、运作主体及其权责 | 第35-36页 |
四、建立统一的废弃产品回收系统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环境押金制度构建问题 | 第37-42页 |
第一节 我国环境押金制度研究现状 | 第37-38页 |
一、实践经验 | 第37页 |
二、立法现状 | 第37页 |
三、我国构建环境押金制度的紧迫性及可行性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环境押金制度的适用范围问题 | 第38-39页 |
一、确定产品适用范围的问题 | 第38页 |
二、明确具体适用标准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公平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39-40页 |
一、公平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39页 |
二、差别收取押金和返还押金方法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废弃物回收系统确定、技术处理和再利用问题 | 第40-42页 |
一、废弃物回收系统确定、技术处理和再利用问题 | 第40页 |
二、解决对策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我国环境押金制度的构建 | 第42-53页 |
第一节 环境押金制度推行原则 | 第42-43页 |
一、保护环境 | 第42页 |
二、体现公平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环境押金制度主体责任构建建议 | 第43-49页 |
一、环境押金制度的主体关系 | 第43-44页 |
二、环境押金制度主体责任 | 第44-49页 |
第三节 适用对象的对策建议 | 第49-50页 |
一、具体适用对象建议 | 第49页 |
二、上海“一次性塑料饭盒征收回收处理费”实例 | 第49-50页 |
第四节 环境押金制度机构设置及法律制定建议 | 第50-51页 |
一、环境押金制度的管理机关 | 第50页 |
二、基于行政委托关系设立的处置机构和回收机构 | 第50-51页 |
三、法律法规制定对策 | 第51页 |
第五节 环境押金制度推行相关配套措施完善建议 | 第51-53页 |
一、环境押金标准核算制度 | 第51-52页 |
二、申报信息的档案管理 | 第52页 |
三、环境押金制度责任承担及惩罚机制的设置建议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