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除雪车发展现状及分类 | 第11-15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3 除雪车的分类 | 第13-15页 |
1.3 国内除雪机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3.1 向小型化和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 第15页 |
1.3.2 向多功能和机电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 第15页 |
1.3.3 向提高安全性、舒适性发展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抛雪头流体介质及机械结构参数分析与设计 | 第17-26页 |
2.1 流体介质的分类 | 第17页 |
2.2 雪的物理机械性能 | 第17-19页 |
2.2.1 雪的密度 | 第18页 |
2.2.2 雪的摩擦系数 | 第18-19页 |
2.3 除雪的原理与方法 | 第19-21页 |
2.3.1 融雪除雪方法 | 第19-20页 |
2.3.2 机械除雪方法 | 第20-21页 |
2.3.3 综合除雪方法 | 第21页 |
2.4 抛雪离心风机的结构及性能参数 | 第21-25页 |
2.4.1 抛雪离心风机结构参数 | 第21-24页 |
2.4.2 抛雪离心风机的性能参数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气固两相流模型分析 | 第26-34页 |
3.1 两相流的定义及分类 | 第26-27页 |
3.1.1 两相流的定义 | 第26页 |
3.1.2 两相流的分类 | 第26-27页 |
3.1.3 两相流的特点 | 第27页 |
3.2 多相流在CFD中的定义及选择 | 第27-29页 |
3.2.1 多相流在CFD中的定义和分类 | 第27-29页 |
3.2.2 多相流模型的选择 | 第29页 |
3.3 湍流模型 | 第29-31页 |
3.3.1 湍流流动特征 | 第29-30页 |
3.3.2 湍流的基本方程 | 第30页 |
3.3.3 湍流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的分类 | 第30-31页 |
3.3.4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31页 |
3.4 数值模拟模型及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31-33页 |
3.4.1 数值模拟模型 | 第31-32页 |
3.4.2 数值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抛雪头内流场数值模拟 | 第34-49页 |
4.1 三维实体模型的构造 | 第34页 |
4.2 实体模型的结构简化及模拟实验参数的优化 | 第34-36页 |
4.2.1 模型建立及模拟实验中的基本假设 | 第34-35页 |
4.2.2 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4.3 抛雪离心风机内流道的网格模型划分 | 第36-38页 |
4.4 流场的数值计算 | 第38-41页 |
4.4.1 流场数值计算求解整体过程 | 第38页 |
4.4.2 数值模拟算法的选择 | 第38-40页 |
4.4.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0-41页 |
4.5 离心风机的两相流分析 | 第41-46页 |
4.5.1 离心风机的压力场分布 | 第41-43页 |
4.5.2 离心风机的速度矢量分布 | 第43-46页 |
4.6 扬雪管的两相流分析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抛雪头结构参数优化 | 第49-60页 |
5.1 对抛雪离心风机的优化 | 第49页 |
5.2 抛雪头离心风机转速的优化 | 第49-52页 |
5.2.1 离心风机转速的确定 | 第49-50页 |
5.2.2 离心风机不同转速下的速度矢量分析 | 第50-52页 |
5.3 叶片个数的优化 | 第52-54页 |
5.3.1 离心风机叶片选型及建模 | 第52页 |
5.3.2 不同叶片数量离心风机流场的优化分析 | 第52-54页 |
5.4 叶片倾角的优化 | 第54-56页 |
5.4.1 叶片倾角的选择及建模 | 第54-55页 |
5.4.2 不同叶片倾角的数值模拟及优化分析 | 第55-56页 |
5.5 对抛雪头扬雪管的优化 | 第56-59页 |
5.5.1 对抛雪头扬雪管横截面的选型 | 第56-57页 |
5.5.2 不同扬雪横截面形状的数值模拟及优化分析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