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1.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其危害 | 第14-22页 |
1.1 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的现状 | 第14-17页 |
1.1.1 新疆暴力恐怖犯罪严重影响了各民族的和平与稳定 | 第14-16页 |
1.1.2 西北边境地区恐怖主义势力渗透力度加大 | 第16-17页 |
1.2 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的特点 | 第17-19页 |
1.2.1 侵害对象的扩大化 | 第17页 |
1.2.2 犯罪形式的多样化 | 第17-18页 |
1.2.3 犯罪手段的民用化 | 第18页 |
1.2.4 犯罪目的的宗教化 | 第18-19页 |
1.3 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的危害 | 第19-22页 |
2.我国反恐怖主义刑事立法的最新立法修改 | 第22-42页 |
2.1 增设恐怖主义犯罪罚金刑 | 第22-23页 |
2.2 增设恐怖主义犯罪的新类型 | 第23-26页 |
2.2.1 将宣扬、煽动型犯罪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 | 第24-25页 |
2.2.2 将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纳入刑法规制范围 | 第25-26页 |
2.3 恐怖主义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 | 第26-31页 |
2.3.1 恐怖主义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体现 | 第27-28页 |
2.3.2 “帮助行为正犯化”与“帮助行为独立设置法定刑”的比较 | 第28-30页 |
2.3.3 “帮助行为正犯化”中特殊情形的具体适用规则 | 第30-31页 |
2.4 恐怖主义犯罪预备行为实行化 | 第31-42页 |
2.4.1 《刑法修正案(九)》恐怖主义犯罪“预备行为实行化”的体现 | 第31-33页 |
2.4.2 “预备行为实行化”中特殊情形的具体适用规则 | 第33-42页 |
3.我国反恐怖主义刑事立法的缺陷 | 第42-46页 |
3.1 打击范围扩大将影响人权有效保障 | 第42页 |
3.2 惯用“抽象危险犯”的模式存在固有弊端 | 第42-43页 |
3.3 对恐怖主义犯罪增设罚金刑存在的缺陷 | 第43-44页 |
3.4 有关概念模糊导致罪刑认定困难 | 第44-45页 |
3.5 刑法与反恐法衔接不力 | 第45-46页 |
4.我国反恐怖主义刑事立法的完善 | 第46-54页 |
4.1 打击犯罪同时注重对人权的保障 | 第46-47页 |
4.2 合理限缩“抽象危险犯”的成立范围 | 第47页 |
4.3 明确罚金数额区间以及罚金刑与自由刑的关系 | 第47-48页 |
4.4 明确界定恐怖主义犯罪的相关概念 | 第48-51页 |
4.5 加强刑法与反恐法的有效衔接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