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各种农药论文

α-蒎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4页
    1.1 课题背景(或引言)第9页
    1.2 利用天然活性物质开发新农药第9-10页
        1.2.1 新型农药的开发第9页
        1.2.2 设计和合成各种新颖的杂环化合物第9页
        1.2.3 天然活性物质合成新型衍生物的优点第9-10页
    1.3 植物精油的研究进展第10-12页
        1.3.1 植物精油的性质第10页
        1.3.2 精油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学意义第10-11页
        1.3.3 植物精油的生物作用第11页
        1.3.4 植物精油的混用及制剂研究第11-12页
    1.4 α-蒎烯的性质第12页
    1.5 α-蒎烯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6 本研究的思路及意义第13-14页
2 α-蒎烯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室内毒力测定第14-21页
    2.1 试验材料第14-15页
        2.1.1 供试昆虫第14页
        2.1.2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第14-15页
    2.2 实验方法第15-17页
        2.2.1 合成路线第15-16页
        2.2.2 毒理试验第16-1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17-19页
        2.3.1 毒力试验进行24h时统计分析第17页
        2.3.2 毒力试验进行48h统计分析第17-18页
        2.3.3 室内毒力试验进行72h统计分析第18页
        2.3.4 不同衍生物在不同时间对舞毒蛾幼虫的毒力作用结果第18-19页
        2.3.5 在72h时衍生物B和F对舞毒蛾三龄幼虫毒力测定结果分析第19页
    2.4 讨论第19-20页
    2.5 本章小结第20-21页
3 α-蒎烯两种衍生物对舞毒蛾体内酶活性的影响第21-31页
    3.1 供试昆虫(同上)第21页
    3.2 试验试剂及主要仪器第21-22页
    3.3 试验方法第22-24页
        3.3.1 饲料配比第22页
        3.3.2 舞毒蛾幼虫的急性毒性测定第22页
        3.3.3 酶液制备第22页
        3.3.4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22-23页
        3.3.5 酶活性测定第23-24页
    3.4 数据统计分析第24页
    3.5 结果与分析第24-28页
        3.5.1 α-蒎烯的两种衍生物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急性毒性第24页
        3.5.2 两种衍生物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CarE活性的影响第24-25页
        3.5.3 两种衍生物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CAT活性的影响第25-26页
        3.5.4 两种衍生物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SOD活性的影响第26-27页
        3.5.5 两种衍生物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AChE活性的影响第27-28页
    3.6 讨论第28-30页
    3.7 本章小结第30-31页
4 α-蒎烯两种衍生物对几种病原菌的活性筛选及其机理的研究第31-43页
    4.1 供试菌种第31页
    4.2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第31-32页
    4.3 试验方法第32-35页
        4.3.1 敏感菌株的筛选第32页
        4.3.2 对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第32页
        4.3.3 培养液中大分子物质的测定第32页
        4.3.4 培养液可利用糖的影响第32-33页
        4.3.5 培养液蛋白含量的影响第33-34页
        4.3.6 pH值的测定第34页
        4.3.7 测菌丝体的重量第34-35页
        4.3.8 过氧化物酶的影响第35页
        4.3.9 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第35页
    4.4 结果及分析第35-41页
        4.4.1 敏感菌株的筛选第35-36页
        4.4.2 测菌丝体的干重第36-37页
        4.4.3 pH值的测定第37页
        4.4.4 对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第37-38页
        4.4.5 培养液中大分子物质的测定第38-39页
        4.4.6 培养液可利用糖的影响第39页
        4.4.7 培养液蛋白含量的影响第39-40页
        4.4.8 过氧化物酶的影响第40页
        4.4.9 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第40-41页
    4.5 讨论第41-42页
    4.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藏工布乌头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一篇:基于不倒翁模态的应急标志灯及其信息终端设备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