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背部循经走罐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6-9页
1.引言第9-11页
2.第11-27页
    2.1 临床资料第11-13页
        2.1.1 研究对象第11页
        2.1.2 诊断标准第11-12页
        2.1.3 纳入标准第12页
        2.1.4 排除标准第12-13页
        2.1.5 剔除标准第13页
        2.1.6 脱落标准第13页
        2.1.7 中止标准第13页
    2.2 研究方法第13-15页
        2.2.1 样本量第13-14页
        2.2.2 随机分组方法第14页
        2.2.3 观察量表及评分第14页
        2.2.4 操作要求第14页
        2.2.5 研究流程图第14-15页
    2.3 治疗方法第15-17页
        2.3.1 基础治疗方法第15-16页
        2.3.2 对照组第16页
        2.3.3 治疗组第16页
        2.3.4 疗程第16页
        2.3.5 注意事项第16-17页
    2.4 临床观察标准第17-19页
        2.4.1 观察指标第17-18页
        2.4.2 疗效判断标准及评分第18-19页
    2.5 统计分析方法第19页
    2.6 研究结果第19-24页
        2.6.1 安全性观察情况第19页
        2.6.2 病例一般资料基线分析第19-22页
        2.6.3 疗效分析第22-24页
    2.7 总结第24-25页
    2.8 典型病例第25-27页
3.讨论第27-37页
    3.1 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探讨第27-31页
        3.1.1 祖国医学中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第27页
        3.1.2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第27-28页
        3.1.3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脾肾第28-31页
    3.2 立项依据第31-32页
    3.3 背部循经走罐的作用探讨第32-35页
        3.3.1 罐法的历史沿革第32页
        3.3.2 走罐的作用第32-33页
        3.3.3 走罐的现代机理第33-34页
        3.3.4 背部循经走罐的作用第34-35页
    3.4 附子理中丸的方义第35-36页
    3.5 中医美容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第36-37页
4.结论第37-38页
5.问题与展望第38-40页
致谢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附录第43-60页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联合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进展第43-49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件一:疲劳量表(FS-14)第49-50页
    附件二: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PHERE)第50-52页
    附件三:抑郁自评量表(SDS)第52-53页
    附件四: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第53-56页
    附件五:中医脾肾阳虚证候量化积分表第56-57页
    附件六:随机数字表分组第57-58页
    附件七:知情同意书第58-59页
    附件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注及研究成果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温水灌肠对UPFS患者肛肠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益气养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气阴两虚证)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