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CJ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不良贷款成因和对策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文献评述第17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4 关键概念及相关理论第18-24页
        1.4.1 不良贷款定义第18-19页
        1.4.2 贷款五级分类理论第19-20页
        1.4.3 负债管理理论第20-21页
        1.4.4 流程中心理论第21-24页
第二章 CJ县经济发展概况和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情况第24-30页
    2.1 CJ县经济发展概况第24页
    2.2 CJ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存款情况第24-26页
    2.3 CJ县农村信用社贷款情况和回收概况第26-30页
        2.3.1 CJ县农村信用社贷款情况第26-28页
        2.3.2 各类贷款投放回收情况第28页
        2.3.3 农村信用社特色贷款投放情况第28-30页
第三章 CJ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现状和特点第30-38页
    3.1 CJ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情况第30-36页
        3.1.1 分贷款品种不良贷款情况第31-32页
        3.1.2 分客户类型不良贷款情况第32页
        3.1.3 分账龄不良贷款情况第32-33页
        3.1.4 分贷款期限和担保方式不良贷款情况第33-34页
        3.1.5 社团类不良贷款情况第34页
        3.1.6 不良贷款前10大户情况第34-35页
        3.1.7 分行业不良贷款情况第35-36页
    3.2 CJ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不良贷款特征第36-38页
第四章 CJ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第38-47页
    4.1 外部原因第38-41页
        4.1.1 政策方面第38-39页
        4.1.2 经济方面第39-40页
        4.1.3 社会方面第40-41页
        4.1.4 技术方面第41页
    4.2 内部原因第41-47页
        4.2.1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第41-42页
        4.2.2 信贷政策支持不足第42页
        4.2.3 贷款流程审核不严第42-43页
        4.2.4 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第43-44页
        4.2.5 考核激励机制不科学第44-45页
        4.2.6 信息系统建设有待提高第45-47页
第五章 案例分析第47-52页
    5.1 “涉农”不良贷款案例第47-48页
        5.1.1 案例背景第47页
        5.1.2 案例分析第47-48页
        5.1.3 案例启示第48页
    5.2 法人客户类不良贷款案例第48-49页
        5.2.1 案例背景第48页
        5.2.2 案例分析第48-49页
        5.2.3 案例启示第49页
    5.3 社团类不良贷款案例第49-52页
        5.3.1 案例背景第49-50页
        5.3.2 案例分析第50页
        5.3.3 案例启示第50-52页
第六章 CJ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应对不良贷款对策第52-60页
    6.1 应对不良贷款外部对策第52-53页
        6.1.1 加大与政府的沟通协调第52页
        6.1.2 加大信用环境建设第52-53页
    6.2 应对不良贷款内部对策第53-56页
        6.2.1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第53页
        6.2.2 调整信贷策略第53-54页
        6.2.3 加强贷款流程管理第54-55页
        6.2.4 加大核销力度第55页
        6.2.5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第55-56页
        6.2.6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第56页
        6.2.7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第56页
    6.3 借鉴和采用新措施化解不良贷款第56-60页
        6.3.1 积极联系政府采用置换模式第56-57页
        6.3.2 运用股东出资购买处置模式第57页
        6.3.3 引入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第57-58页
        6.3.4 采用以物抵债处置模式第58页
        6.3.5 采用贷款补偿基金处置模式第58-60页
第七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第60-62页
致谢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定向增发整体上市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交通银行江苏省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