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采摘机具设计与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国内外机械采摘核桃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1.2.1 国内机械采摘核桃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2.2 国外机械采摘核桃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2.3 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云南核桃树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第21-33页 |
| 2.1 核桃树体形态参数测定 | 第21-24页 |
| 2.1.1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 2.1.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2-24页 |
| 2.2 核桃枝条物理力学特性试验 | 第24-29页 |
| 2.2.1 试验目的与内容 | 第24-25页 |
| 2.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2.2.3 核桃树枝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 2.3 核桃果实物理特性试验 | 第29-32页 |
| 2.3.1 果柄分离力 | 第29-31页 |
| 2.3.2 果实质量 | 第31-32页 |
| 2.4 本章小节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核桃采摘机具设计 | 第33-51页 |
| 3.1 采摘机具整机方案 | 第33-35页 |
| 3.2 采摘机的技术要求与主要参数 | 第35-36页 |
| 3.2.1 方案一采摘机具 | 第35-36页 |
| 3.2.2 方案二采摘机具 | 第36页 |
| 3.3 采摘机具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36-38页 |
| 3.3.1 采摘机具组成结构 | 第36-38页 |
| 3.3.2 采摘机工作原理 | 第38页 |
| 3.4 关键部件设计 | 第38-44页 |
| 3.4.1 方案一采摘机激振器 | 第38-39页 |
| 3.4.2 方案二采摘机往复运动部件 | 第39-44页 |
| 3.5 夹持装置设计 | 第44-45页 |
| 3.5.1 方案一采摘机夹持装置 | 第44页 |
| 3.5.2 方案二采摘机夹持装置 | 第44-45页 |
| 3.6 受力部件静强度校核及振动分析 | 第45-48页 |
| 3.6.1 方案一夹持装置底板的模态分析 | 第45-47页 |
| 3.6.2 方案二偏心轮固连齿轮模态分析 | 第47-48页 |
| 3.7 辅助部件设计 | 第48-49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核桃树枝结构动力学分析 | 第51-65页 |
| 4.1 动力学分析基础 | 第51-52页 |
| 4.1.1 预应力模态分析 | 第51-52页 |
| 4.1.2 谐响应分析 | 第52页 |
| 4.1.3 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52页 |
| 4.2 树枝三维模型建立 | 第52-53页 |
| 4.2.1 定义材料参数 | 第52-53页 |
| 4.2.2 定义材料参数 | 第53页 |
| 4.3 预应力模态分析 | 第53-56页 |
| 4.3.1 建立分析项目 | 第53页 |
| 4.3.2 划分网格 | 第53-54页 |
| 4.3.3 加载预应力与约束 | 第54页 |
| 4.3.4 求解及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 4.4 谐响应分析 | 第56-59页 |
| 4.4.1 创建响应谱分析项目 | 第56页 |
| 4.4.2 施加载荷与约束 | 第56-57页 |
| 4.4.3 求解及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 4.5 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59-63页 |
| 4.5.1 创建瞬态分析项目 | 第59页 |
| 4.5.2 施加约束与加速度设置 | 第59-62页 |
| 4.5.3 求解及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树枝激振试验与机具性能试验 | 第65-77页 |
| 5.1 试验目的及内容 | 第65页 |
| 5.1.1 试验目的 | 第65页 |
| 5.1.2 试验内容 | 第65页 |
| 5.2 试验方法 | 第65-68页 |
| 5.2.1 试验仪器 | 第65-67页 |
| 5.2.2 试验过程 | 第67-68页 |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 5.4 采摘机具性能试验 | 第71-74页 |
| 5.4.1 性能试验 | 第71-74页 |
| 5.4.2 对比分析 | 第74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7-79页 |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