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8-21页 |
1.5.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本论文的研究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纸基复合材料的实验方案与质量评价指标 | 第21-31页 |
2.1 复合内衬纸实验方案与材料准备 | 第21-24页 |
2.1.1 实验方案的制定 | 第21页 |
2.1.2 原纸的选择 | 第21页 |
2.1.3 水性凹印银墨的制备 | 第21-23页 |
2.1.4 水性蜡的制备 | 第23-24页 |
2.1.5 印版滚筒的选择 | 第24页 |
2.2 内衬纸主要物理指标检测 | 第24-28页 |
2.2.1 平整度 | 第24-25页 |
2.2.2 成型度 | 第25-26页 |
2.2.3 色差 | 第26-27页 |
2.2.4 耐磨性 | 第27页 |
2.2.5 外观 | 第27页 |
2.2.6 纸张松厚度 | 第27-28页 |
2.2.7 匀度 | 第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31页 |
第三章 71克纸张凹印复合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51页 |
3.1 71克纸张凹印复合实验 | 第31-36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31页 |
3.1.2 实验器材 | 第31-33页 |
3.1.3 实验步骤 | 第33-36页 |
3.2 凹印油墨转移量影响印刷分析 | 第36-38页 |
3.2.1 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量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3.2.2 印刷速度对油墨转移量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3.3 实验结论 | 第38-39页 |
3.4 凹印复合多因素影响分析 | 第39-50页 |
3.4.1 多因素层次分析法的基础 | 第41-43页 |
3.4.2 多因素分析法数学模型 | 第43-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凹印复合工艺多角度对比及正交试验 | 第51-87页 |
4.1 多角度因素影响对比实验方案 | 第51-58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51-52页 |
4.1.2 实验器材 | 第52-54页 |
4.1.3 实验步骤 | 第54-58页 |
4.1.4 实验结论 | 第58页 |
4.2 凹印复合的正交实验 | 第58-60页 |
4.2.1 正交试验的特点 | 第58-59页 |
4.2.2 正交试验的基本步骤 | 第59-60页 |
4.3 多因素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第60-63页 |
4.4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3-84页 |
4.4.1 含水量分析 | 第63-66页 |
4.4.2 油墨转移量分析 | 第66-69页 |
4.4.3 静摩擦分析 | 第69-72页 |
4.4.4 动摩擦分析 | 第72-75页 |
4.4.5 厚度分析 | 第75-78页 |
4.4.6 抗拉强度分析 | 第78-81页 |
4.4.7 松厚度分析 | 第81-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五章 纸基金属凹印复合的最佳工艺参数的验证 | 第87-105页 |
5.1 实验方案 | 第87-90页 |
5.1.1 实验目的 | 第87页 |
5.1.2 实验过程 | 第87-89页 |
5.1.3 实验结果与样品 | 第89-90页 |
5.2 最佳工艺生产样品的性能指标检测 | 第90-98页 |
5.2.1 含水量检测 | 第90页 |
5.2.2 油墨转移量检测 | 第90-91页 |
5.2.3 耐折度检测 | 第91-92页 |
5.2.4 色差 | 第92-94页 |
5.2.5 抗拉强度 | 第94页 |
5.2.6 摩擦系数 | 第94-95页 |
5.2.7 松厚度 | 第95-96页 |
5.2.8 耐摩擦性检测 | 第96-98页 |
5.3 重金属及VOCs检测 | 第98-99页 |
5.3.1 重金属及微生物的限量标准 | 第98页 |
5.3.2 检测设备与方法 | 第98页 |
5.3.3 检测结果 | 第98-99页 |
5.4 烟用内衬纸VOCs溶剂残留 | 第99-103页 |
5.4.1 烟用内衬纸VOCs溶剂检测标准 | 第100-102页 |
5.4.2 检测设备与方法 | 第102页 |
5.4.3 检测结果 | 第102-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6.1 结论 | 第105页 |
6.2 展望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