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综合运输论文--综合运输体制与结构论文--运输体制论文

大理洱海流域低碳经济试验区的低碳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论文的工作基础第13页
    1.3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第13-14页
    1.4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2 技术路线第15页
    1.5 相关理论研究第15-19页
        1.5.1 低碳经济第15-16页
        1.5.2 低碳交通理论第16-19页
    1.6 低碳交通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9-27页
        1.6.1 国外相关研究第19-20页
        1.6.2 国内相关研究第20-27页
    1.7 国内外城市低碳交通规划经验第27-44页
        1.7.1 巴西库里蒂巴——以BRT为公共交通骨架第27-30页
        1.7.2 新加坡——实行严格的交通管理措施第30-36页
        1.7.3 香港——以铁路引导TOD发展第36-40页
        1.7.4 杭州——大力发展慢行交通系统、应用环保车辆第40-44页
    1.8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第44-46页
        1.8.1 研究范围与统筹范围第44-45页
        1.8.2 低碳交通研究对象第45-46页
第二章 基本情况与交通现状第46-64页
    2.1“1+6”地区(即大理滇西中心城市)基本情况介绍第46-50页
        2.1.1 区位:滇西交通枢纽第46-47页
        2.1.2 地形与气候:山地地形,夏季多雨,日照充足,多风第47页
        2.1.3 人口与经济:244 万人,经济水平略滞后第47-48页
        2.1.4 用地现状: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呈单一化趋势第48-49页
        2.1.5 能源利用现状:风力发电已有一定基础,将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第49页
        2.1.6 发展格局新态势:更多区域责任,各县发展加速,联系增强第49-50页
        2.1.7 滇西中心城市(“1+6”地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第50页
    2.2 对外交通现状:高耗能方式为主第50-57页
        2.2.1 公路运输:占比大,等级低第51-55页
        2.2.2 铁路运输:份额小,承载力有限第55-56页
        2.2.3 航空:吞吐量有限,有迁建意向第56-57页
    2.3 内部交通现状:机动化增速快,公交发展缓慢,慢行系统缺失第57-60页
        2.3.1 机动车:增长快,摩托车占比大第57-58页
        2.3.2 公共交通:分担率低第58页
        2.3.3 水运:水运集中洱海,旅游服务为主,带来环境压力第58-59页
        2.3.4 慢行:系统缺失,设施发展缓慢第59页
        2.3.5 交通网络不完善,出现阻塞现象第59-60页
    2.4 交通碳排放现状:增长加速第60-61页
    2.5 碳排放的制约因素第61-64页
        2.5.1 滇西中心城市职能将刺激对外客货运增长第61页
        2.5.2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第61-62页
        2.5.3 生活水平提升促进私人小汽车增长第62页
        2.5.4 机动化带来道路的拥堵第62-63页
        2.5.5 自驾游规模扩大影响城市出行结构第63-64页
第三章 洱海流域低碳经济试验区低碳交通发展目标第64-66页
    3.1 总体目标第64页
    3.2 具体目标第64-66页
第四章 基于低碳交通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第66-76页
    4.1 优化空间结构第66-68页
        4.1.1“1+6”地区形成“一主六副”的区域结构第66-67页
        4.1.2“1+1”地区形成“环海多组团”的空间结构第67-68页
    4.2 组团内用地混合,职住平衡第68-70页
        4.2.1 划分职住平衡单元第68-69页
        4.2.2 差别化的职住平衡策略第69-70页
        4.2.3 小尺度用地的混合第70页
    4.3 公共资源的均等化第70-75页
        4.3.1 搬迁部分中心城区交通流大的设施和单位第70-72页
        4.3.2 在新就业地周边、郊区配套优质公共资源第72-74页
        4.3.3 日常性公共服务设施、开敞空间的均等化第74-75页
    4.4 TOD模式下的用地布局特征第75-76页
        4.4.1 提高TOD站点周边开发强度第75页
        4.4.2 TOD站点周边缩小街区尺度,控制道路宽度第75-76页
第五章 洱海流域低碳经济试验区的低碳交通政策第76-87页
    5.1 差别化的交通政策第76页
        5.1.1 各组团之间的交通政策第76页
        5.1.2 各组团内部的交通政策第76页
    5.2 慢行、公交优先第76-79页
        5.2.1 体现慢行交通优先地位,推广慢行区及慢行优先区第76-78页
        5.2.2 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引导市民公交出行第78-79页
    5.3 限制摩托车的使用,严格监管电动自行车第79-80页
        5.3.1 划定摩托车禁行区第79-80页
        5.3.2 规范电动自行车出行第80页
    5.4 控制小汽车的使用第80-81页
        5.4.1 及早确立私人小汽车的限制政策第80页
        5.4.2 通过交通控制降低小汽车的便利性第80页
        5.4.3 通过经济策略减少私人小汽车的使用第80-81页
        5.4.4 鼓励单位班车和小汽车合乘第81页
    5.5 大力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第81-84页
        5.5.1 以LNG公交车作为突破口第82页
        5.5.2 以公共、半公共领域应用新能源汽车作为带动第82页
        5.5.3 在大型居住区、景区、校园等区域内部推广电瓶车第82-83页
        5.5.4 同步建设加气站、充电站点,并纳入规划控制第83页
        5.5.5 远期以风能、太阳能作为电动车主要能源第83-84页
        5.5.6 增加新能源对个体使用者的吸引力第84页
    5.6 强化交通组织管理措施第84-87页
        5.6.1 发展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第84页
        5.6.2 推动绿色货运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第84-85页
        5.6.3 差别化的静态交通管理第85页
        5.6.4 构建客货分离的交通体系第85-86页
        5.6.5 推广节能减排管理第86-87页
第六章 洱海流域低碳经济试验区的低碳交通规划第87-109页
    6.1 完善慢行系统第87-92页
        6.1.1 沿湖、河、山等景区打造慢行主线系统第87-88页
        6.1.2 城区构建网络型慢行系统第88-91页
        6.1.3 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络第91页
        6.1.4 完善驿站、停车场、维修点等配套设施第91-92页
        6.1.5 慢行系统的无障碍设计第92页
        6.1.6 远期构建自行车高速公路第92页
    6.2 构建以BRT和轨道为主骨架、多元化的公交体系第92-102页
        6.2.1 开辟快速公交系统(BRT)第92-93页
        6.2.2 推进轨道交通的建设第93-95页
        6.2.3 建设有轨电车第95-97页
        6.2.4 建立“大站快线”公交系统第97-99页
        6.2.5 构建旅游巴士系统第99-100页
        6.2.6 发展山地通勤缆车和户外通勤扶梯第100-101页
        6.2.7 打造绿色水上通道第101-102页
    6.3 优化路网,提高路网效率第102-104页
        6.3.1 建立跨洱海快速通道,减少绕行交通第102-103页
        6.3.2 减少市区通过式交通第103-104页
        6.3.3 中心城区组织单向交通第104页
    6.4 提高换乘的便捷性第104-109页
        6.4.1 设置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第104-107页
        6.4.2 提高站台换乘的效率第107页
        6.4.3 方便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换乘第107-109页
第七章 低碳交通的推进措施第109-114页
    7.1 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第109页
        7.1.1 借助媒体宣传提高低碳出行意识第109页
        7.1.2 将绿色出行理念引入课堂第109页
        7.1.3 推广低碳驾驶技术第109页
        7.1.4 制定低碳交通出行指南第109页
    7.2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第109-111页
        7.2.1 开展“低碳出行周”、“无车日”等带动活动第109-110页
        7.2.2 策划慢行活动带动市民慢行出行第110-111页
        7.2.3 开展试点项目和专项行动,打造低碳交通示范区第111页
        7.2.4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带头绿色出行第111页
    7.3 完善政策与制度建设第111-112页
        7.3.1 制定政策法规引导第111-112页
        7.3.2 强化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个人责任制第112页
    7.4 提供激励与资金保障第112-114页
        7.4.1 建立激励机制第112-113页
        7.4.2 拓展多元财力支持第113页
        7.4.3 积极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第113-114页
结论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附件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跨度系杆拱桥整体吊装施工过程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视频的车流量统计算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