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植物营养、代谢与呼吸论文--光合作用、碳素同化作用论文

大叶藻光合电子传递链调节机制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前言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19页
    1.1 海草研究进展第11-12页
        1.1.1 海草生态系统第11页
        1.1.2 海草床退化第11-12页
    1.2 海草光合生理特征第12-13页
        1.2.1 海草线性光合电子传递途径第12页
        1.2.2 环境因子对于海草光合电子传递的影响第12-13页
    1.3 海草光破坏防御机制第13-15页
        1.3.1 环式电子传递第13-14页
        1.3.2 状态转换第14-15页
        1.3.3 非光化学淬灭第15页
    1.4 研究对象第15-16页
        1.4.1 大叶藻分类地位及形态学特征第15-16页
        1.4.2 大叶藻光合生理研究进展第16页
    1.5 研究技术第16-18页
        1.5.1 叶绿素荧光技术第16页
        1.5.2 蛋白组学分析技术第16-18页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页
    1.7 本文研究内容第18-19页
2 大叶藻光合电子传递链光响应特征第19-31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0-21页
        2.1.1 样品的采集第20页
        2.1.2 光处理第20页
        2.1.3 叶绿素荧光测量第20-21页
        2.1.4 数据分析第21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1-29页
        2.2.1 快速荧光,延迟荧光和820nm光反射动力学光响应第21-22页
        2.2.2 光胁迫下PSII和PSI光化学活性的变化第22-24页
        2.2.3 光胁迫对电子传递的影响第24-27页
        2.2.4 光处理对PSII能量分配的影响第27页
        2.2.5 主成分分析第27-29页
    2.3 讨论第29-31页
3 高温和光强对大叶藻光合电子传递的交互影响第31-48页
    3.1 材料方法第32-34页
        3.1.1 样本采集第32页
        3.1.2 实验处理第32页
        3.1.3 叶绿素荧光测量第32-33页
        3.1.4 JIP-test第33页
        3.1.5 延迟荧光和820nm光反射信号分析第33-34页
        3.1.6 抑制剂处理第34页
        3.1.7 数据分析第3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4-46页
        3.2.1 大叶藻整体光合性能的变化第34-36页
        3.2.2 PSII光化学活性的变化第36-40页
        3.2.3 PSI光化学活性的变化第40-42页
        3.2.4 光系统连通性的变化第42-43页
        3.2.5 热耗散和围绕PSI的环式电子传递的变化第43-46页
    3.3 讨论第46-48页
4 大叶藻PSII光抑制:起源于放氧复合体直接损伤第48-6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9-51页
        4.1.1 大叶藻采集与培养第49页
        4.1.2 高光处理第49页
        4.1.3 蛋白提取,消化,和iTRAQ标记第49-50页
        4.1.4 强离子交换和MS/MS分析第50页
        4.1.5 序列数据库搜索和蛋白分析第50页
        4.1.6 叶绿素荧光测定第50-51页
        4.1.7 统计分析第5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1-63页
        4.2.1 大叶藻光合性能和叶绿体蛋白图谱iTRAQ分析第51-56页
        4.2.2 大叶藻光抑制特征第56-58页
        4.2.3 大叶藻能量捕获和分配特征第58-60页
        4.2.4 大叶藻光系统I特征第60-63页
    4.3 讨论第63-66页
5 结论第66-67页
6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82页
致谢第82-83页
附录一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与时间稳定性的关系
下一篇:藻类生长机制分析及其多智能体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