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1-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创新 | 第20页 |
1.4 论文思路与内容 | 第20-23页 |
第2章 都市圈府际协同治理:一个主体-机制-绩效的分析框架 | 第23-3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2.1.1 都市圈 | 第23-24页 |
2.1.2 府际关系 | 第24页 |
2.1.3 协同治理 | 第24-25页 |
2.1.4 府际治理 | 第25-26页 |
2.1.5 合作机制 | 第26-27页 |
2.2 都市圈府际协同治理:主体-机制-绩效的分析模型 | 第27-34页 |
2.2.1 都市圈主体 | 第27-28页 |
2.2.2 都市圈机制 | 第28-31页 |
2.2.2.1 平台机制 | 第29页 |
2.2.2.2 信息机制 | 第29-30页 |
2.2.2.3 对话磋商问询机制 | 第30页 |
2.2.2.4 信任机制 | 第30-31页 |
2.2.3 都市圈绩效 | 第31-34页 |
2.2.3.1 公共价值 | 第31-32页 |
2.2.3.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 第32页 |
2.2.3.3 区域协同发展 | 第32-34页 |
2.3 协同治理的条件分析 | 第34-37页 |
2.3.1 协同治理的条件 | 第34-37页 |
2.3.1.1 机制条件 | 第35页 |
2.3.1.2 政策条件 | 第35页 |
2.3.1.3 主体参与条件 | 第35-36页 |
2.3.1.4 价值条件 | 第36-37页 |
第3章 济南都市圈一体化问题研究:以济莱协作区为分析对象 | 第37-47页 |
3.1 国内外都市圈个例分析 | 第37-38页 |
3.1.1 珠三角都市圈 | 第37页 |
3.1.2 纽约都市圈 | 第37-38页 |
3.2 济南都市圈概况研究 | 第38-41页 |
3.2.1 济南都市圈战略分析 | 第38页 |
3.2.2 济南都市圈一体化现状分析 | 第38-41页 |
3.2.2.1 空间结构分布不均,配套体系不完善 | 第39-40页 |
3.2.2.2 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不均衡,协作积极性不高 | 第40页 |
3.2.2.3 资源整合意识不强 | 第40-41页 |
3.3 济莱协作区概况研究 | 第41-47页 |
3.3.1 济莱协作区战略分析 | 第41-42页 |
3.3.2 济莱协作区推进情况 | 第42-43页 |
3.3.3 济莱协作区存在瓶颈 | 第43-47页 |
3.3.3.1 地方政府整合困难,地方保护主义明显 | 第43-44页 |
3.3.3.2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政府政策实施存在滞后性 | 第44-45页 |
3.3.3.3 政府间缺乏合作、信息平台、信任机制 | 第45页 |
3.3.3.4 省政府对政策实施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45-47页 |
第4章 省济莱协作区总体路径及对策 | 第47-54页 |
4.1 济莱协作区总体路径分析 | 第47-50页 |
4.1.1 济莱协作区府际关系路径 | 第47-48页 |
4.1.2 济莱协作区协同治理路径 | 第48-49页 |
4.1.3 济莱协作区府际关系与协同治理融合路径 | 第49页 |
4.1.4 协调发展地方政府之间关系 | 第49-50页 |
4.2 济莱协作区发展对策分析 | 第50-54页 |
4.2.1 政府间建立协调磋商机制机构 | 第50-51页 |
4.2.2 激励市场主体参与,促进一体化发展 | 第51页 |
4.2.3 省政府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 第51-52页 |
4.2.4 政府应完善相关行政建制法律 | 第52页 |
4.2.5 建立信息网络发布、对话平台,完善政府间合作机制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