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5页 |
1.2.1 土壤生物与物质循环 | 第14页 |
1.2.2 土壤氮素循环 | 第14-15页 |
1.2.3 硝化作用及相关微生物 | 第15-19页 |
1.2.4 反硝化作用及相关微生物 | 第19-21页 |
1.2.5 硝化与反硝化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2.6 施肥和灌溉对土壤硝化与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 | 第23-25页 |
1.3 研究切入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第27-31页 |
2.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7页 |
2.2 试验区域概况 | 第27-29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29页 |
2.4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2.5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施氮量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1-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3.1.1 土壤样品采集 | 第31页 |
3.1.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31-32页 |
3.1.3 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 | 第32页 |
3.1.4 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的PCR扩增 | 第32页 |
3.1.5 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32-34页 |
3.1.6 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第34页 |
3.1.7 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克隆文库的建立 | 第34-35页 |
3.1.8 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页 |
3.1.9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3.2.1 不同施氮量处理土壤理化性质 | 第35-36页 |
3.2.2 不同施氮量处理氨氧化微生物数量 | 第36-37页 |
3.2.3 不同施氮量处理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 | 第37-40页 |
3.2.4 不同施氮量处理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 | 第40-41页 |
3.2.5 氨氧微生物amo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第41-43页 |
3.3 讨论 | 第43-45页 |
3.3.1 施氮量对氨氧化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2 施氮量对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3 氨氧化微生物生态类群的分布 | 第45页 |
3.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施氮量对土壤反硝化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7-6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4.1.1 土壤样品采集 | 第47页 |
4.1.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47页 |
4.1.3 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 | 第47页 |
4.1.4 反硝化细菌nirS和nirK基因的PCR扩增 | 第47-48页 |
4.1.5 反硝化细菌nirS和nirK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48页 |
4.1.6 反硝化细菌nirS和nirK基因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第48页 |
4.1.7 反硝化细菌nirS和nirK基因克隆文库的建立 | 第48-50页 |
4.1.8 反硝化细菌nirS和nirK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50页 |
4.1.9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0页 |
4.2.1 不同施氮量处理nirS和nirK型反硝化细菌数量 | 第50-51页 |
4.2.2 不同施氮量处理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组成 | 第51-54页 |
4.2.3 不同施氮量处理nirK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组成 | 第54-56页 |
4.2.4 不同施氮量处理nirS和nirK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比较 | 第56-57页 |
4.2.5 反硝化细菌nirS和nirK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第57-60页 |
4.3 讨论 | 第60-62页 |
4.3.1 施氮量对nirS和nirK型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 | 第60页 |
4.3.2 施氮量对nirS和nirK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3 nirS和nirK型反硝化细菌生态类群的分布 | 第61-62页 |
4.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63-8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7页 |
5.1.1 土壤样品采集 | 第63页 |
5.1.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63-64页 |
5.1.3 土壤硝化潜势测定 | 第64页 |
5.1.4 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 | 第64页 |
5.1.5 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的PCR扩增 | 第64页 |
5.1.6 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64页 |
5.1.7 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 | 第64-66页 |
5.1.8 Illumina MiSeq测序数据处理 | 第66页 |
5.1.9 数据分析 | 第66-6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9页 |
5.2.1 不同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处理土壤理化性质 | 第67页 |
5.2.2 不同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处理土壤硝化潜势 | 第67-69页 |
5.2.3 不同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处理氨氧化微生物数量 | 第69-71页 |
5.2.4 Illunima MiSeq测序结果概括 | 第71-73页 |
5.2.5 不同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处理氨氧化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 | 第73-74页 |
5.2.6 不同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处理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 | 第74-77页 |
5.2.7 不同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处理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 | 第77-78页 |
5.2.8 环境因子与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 第78-79页 |
5.3 讨论 | 第79-81页 |
5.3.1 不同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对氨氧化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5.3.2 不同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对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80-81页 |
5.4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对土壤反硝化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83-101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6.1.1 土壤样品采集 | 第83页 |
6.1.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83页 |
6.1.3 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 | 第83页 |
6.1.4 反硝化细菌nirS、nirK和nosZ基因的PCR扩增 | 第83-84页 |
6.1.5 反硝化细菌nirS、nirK和nosZ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84页 |
6.1.6 反硝化细菌nirS、nirK和nosZ基因的高通量测序 | 第84页 |
6.1.7 Illumina MiSeq测序数据处理 | 第84页 |
6.1.8 数据分析 | 第84-86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6-97页 |
6.2.1 不同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处理反硝化细菌数量 | 第86-88页 |
6.2.2 高通量测序结果概括 | 第88-89页 |
6.2.3 不同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处理反硝化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 | 第89-91页 |
6.2.4 不同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处理反硝化细菌群落组成 | 第91-94页 |
6.2.5 不同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处理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比较 | 第94-95页 |
6.2.6 土壤理化性质与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 | 第95-97页 |
6.3 讨论 | 第97-99页 |
6.3.1 不同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对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 | 第97-98页 |
6.3.2 不同肥料类型和灌溉制度对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98-99页 |
6.4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7.1 结论 | 第101-102页 |
7.2 创新点 | 第102页 |
7.3 工作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