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1 李斯特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1.1 李斯特菌属概述 | 第11页 |
1.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致病机制 | 第11-18页 |
1.2.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与胃肠道屏障 | 第12-15页 |
1.2.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与血脑屏障 | 第15-16页 |
1.2.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与血胎屏障 | 第16-18页 |
1.3 伊氏李斯特菌概述 | 第18-20页 |
2 基因水平转移与细菌进化 | 第20-22页 |
3 转座子技术的应用 | 第22-23页 |
4 总结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0页 |
第一章 自然重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smcL基因的功能研究 | 第30-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5页 |
2 结果 | 第35-44页 |
2.1 smcL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36页 |
2.2 smcL和hly相关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36-38页 |
2.3 重组表达SmcL菌株的构建 | 第38-39页 |
2.4 Lm菌株协同马红球菌的溶血试验 | 第39-40页 |
2.5 溶血效价的测定 | 第40-41页 |
2.5.1 Lm XYSN缺失突变株溶血效价的测定 | 第40-41页 |
2.5.2 重组表达菌株溶血效价的测定 | 第41页 |
2.6 Lm XYSN突变株感染Caco-2 BBe细胞能力的测定 | 第41-42页 |
2.7 重组表达菌株感染Caco-2 BBe细胞能力的测定 | 第42页 |
2.8 重组表达菌株口服感染小鼠实验 | 第42-43页 |
2.9 重组表达菌株口服感染小鼠实验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二章 基于转座突变文库技术筛选的李斯特菌新毒力基因LMxysn_0620的功能研究 | 第49-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4页 |
2 结果 | 第54-64页 |
2.1 Lm XYSN转座子突变株TnYLB-1插入位点的确定 | 第54-55页 |
2.2 减毒Lm XYSN突变株转座子插入位点基因分析 | 第55-56页 |
2.3 Lm XYSN转座突变子突变位点涉及蛋白功能的初步分析 | 第56-58页 |
2.4 Lm XYSN减毒转座子突变株LD50的测定 | 第58-59页 |
2.5 Lm XYSN △0620突变缺失株的构建 | 第59-60页 |
2.6 Lm XYSN △0620缺失突变株生长能力测定 | 第60-61页 |
2.7 Lm XYSN △0620缺失株不同温度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评价 | 第61-62页 |
2.8 药敏试验 | 第62页 |
2.9 Lm XYSN △0620扫描电子显微镜细胞形态观察 | 第62-63页 |
2.10 Lm XYSN △0620缺失突变株对Caco-2 BBE黏附侵袭以及增殖能力测定 | 第63页 |
2.11 Lm XYSN △0620缺失突变株体内感染小鼠的动态试验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