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 第8页 |
1.2 国外后评价应用现状及发展 | 第8-10页 |
1.2.1 项目后评价的起源 | 第8-9页 |
1.2.2 国外项目后评价发展特点 | 第9-10页 |
1.3 我国项目后评价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0页 |
1.4 项目后评价内容与方法 | 第10-13页 |
1.4.1 项目后评价概念 | 第10-11页 |
1.4.2 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 第11-12页 |
1.4.3 项目后评价工作方法 | 第12-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高等学校建设项目后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9页 |
2.1 高等学校建设项目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2.2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制约因素 | 第15-18页 |
2.2.1 客观因素的制约 | 第15-16页 |
2.2.2 高校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对后评价的制约 | 第16-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高等学校建设项目后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 第19-30页 |
3.1 后评价的基本要求和依据 | 第19-20页 |
3.1.1 后评价的基本要求 | 第19页 |
3.1.2 项目后评价工作的依据 | 第19-20页 |
3.2 高校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 第20-24页 |
3.2.1 高校项目建设要素后评价 | 第20-22页 |
3.2.2 项目效益后评价 | 第22页 |
3.2.3 项目影响后评价 | 第22-23页 |
3.2.4 项目的可持续性后评价 | 第23页 |
3.2.5 高校建设项目的使用者满意度评价 | 第23-24页 |
3.3 高校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 第24-29页 |
3.3.1 高校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4-25页 |
3.3.2 高校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 | 第25-29页 |
3.4 高校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的度量 | 第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高等学校建设项目后评价实例分析 | 第30-39页 |
4.1 项目建设背景 | 第30-31页 |
4.2 项目建设要素后评价 | 第31-33页 |
4.2.1 勘查设计评价 | 第31页 |
4.2.2 施工准备后评价 | 第31-32页 |
4.2.3 竣工审核后评价 | 第32页 |
4.2.4 项目目标完成率 | 第32-33页 |
4.2.5 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情况 | 第33页 |
4.2.6 成本控制程度指标 | 第33页 |
4.2.7 工期变化率 | 第33页 |
4.3 项目的效益后评价 | 第33-34页 |
4.3.1 项目使用率 | 第33页 |
4.3.2 办学效益 | 第33-34页 |
4.3.3 社会效益 | 第34页 |
4.4 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34-37页 |
4.4.1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第34-35页 |
4.4.2 对建筑功能的影响 | 第35页 |
4.4.3 对总体建筑形象的影响 | 第35页 |
4.4.4 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 第35-36页 |
4.4.5 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 第36页 |
4.4.6 对社会的影响 | 第36-37页 |
4.5 案例分析总结 | 第37-3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改善高等学校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建议 | 第39-45页 |
5.1 完善制约高校后评价的客观条件 | 第39-41页 |
5.1.1 全面规范后评价制度体系 | 第39页 |
5.1.2 建立并推广专业的后评价机构 | 第39-40页 |
5.1.3 建立评价师执业资格制度,培养专业的后评价人员 | 第40-41页 |
5.1.4 完善后评价资金制度 | 第41页 |
5.2 克服高校自身制约因素 | 第41-44页 |
5.2.1 转变高校对后评价的思想认识,明确高校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地位 | 第41-42页 |
5.2.2 明确高校的建设主体责任 | 第42页 |
5.2.3 严格按程序组织项目后评价 | 第42-43页 |
5.2.4 重视可行性研究工作 | 第43-4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