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3 土壤团聚体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工作量 | 第17-19页 |
2 研究区与实验方法 | 第19-2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20页 |
2.1.3 气候条件 | 第20页 |
2.1.4 植被与土地利用 | 第20-22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2页 |
2.2.1 野外采样 | 第22页 |
2.2.2 室内样品处理 | 第22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2-26页 |
2.3.1 土壤团聚体的分离 | 第22-24页 |
2.3.2 土壤无机碳的去除 | 第24-25页 |
2.3.3 土壤pH的测定 | 第25页 |
2.3.4 土壤粒度分析 | 第25页 |
2.3.5 土壤总碳、有机碳、有机氮含量及稳定碳同位素的测试方法 | 第25-26页 |
2.4 数据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2.4.1 土壤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的计算 | 第26页 |
2.4.2 土壤无机碳的计算 | 第26页 |
2.4.3 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的计算 | 第26页 |
2.4.4 土壤团聚体固碳贡献计算 | 第26-27页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5.1 相关性分析 | 第27页 |
2.5.2 分类回归树 | 第27页 |
2.5.3 回归分析 | 第27页 |
2.5.4 散点图拟合直线的处理 | 第27-28页 |
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碳、氮地球化学特征 | 第28-34页 |
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SOC含量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3.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氮含量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3.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C/N分布特征 | 第31页 |
3.5 讨论 | 第31-33页 |
3.6 小结 | 第33-34页 |
4 不同坡位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碳、氮地球化学特征 | 第34-41页 |
4.1 不同坡位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4.2 不同坡位的SOC含量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4.3 不同坡位的土壤有机氮含量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4.4 不同坡位的土壤C/N分布特征 | 第37页 |
4.5 坡位和土地利用交互作用对土壤结构和固碳量的影响 | 第37页 |
4.6 讨论 | 第37-39页 |
4.7 小结 | 第39-41页 |
5 土壤结构与固碳量的量化关系 | 第41-49页 |
5.1 土壤基本物理性质与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3页 |
5.2 影响SOC和土壤有机氮含量的因素 | 第43-45页 |
5.3 土壤结构与SOC含量的定量关系 | 第45-47页 |
5.4 土壤团聚体的固碳贡献 | 第47-48页 |
5.5 小结 | 第48-49页 |
6 团聚体SOC的稳定碳同位素在指示植被组成和有机质分解中的意义 | 第49-58页 |
6.1 SOC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 | 第49-53页 |
6.2 团聚体SOC的稳定同位素在指示植被组成中的意义 | 第53-55页 |
6.3 团聚体SOC的稳定同位素在指示有机质分解速率中的意义 | 第55-57页 |
6.4 小结 | 第57-5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7.1 结论 | 第58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8-69页 |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会议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