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山地中学校园的形成和发展 | 第13-14页 |
1.1.2 中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1.3 步行校园的提倡和建构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4.1 关于山地中学设计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2 关于校园步行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设计现状概述 | 第25-35页 |
2.1 山地中学概述 | 第25-27页 |
2.1.1 山地中学的认知 | 第25-26页 |
2.1.2 山地中学的设计现状 | 第26-27页 |
2.2 校园步行系统概述 | 第27-34页 |
2.2.1 步行系统概念 | 第27-28页 |
2.2.2 山地中学步行系统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2.2.3 山地中学步行系统设计现状 | 第29-33页 |
2.2.4 山地中学步行系统研究重点 | 第33-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解读山地中学校园步行系统 | 第35-65页 |
3.1 山地影响因素 | 第35-41页 |
3.1.1 山地对中学校园布局的影响 | 第35-37页 |
3.1.2 山地对步行系统的影响 | 第37-39页 |
3.1.3 步行系统设计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3.2 山地中学步行系统构成要素 | 第41-53页 |
3.2.1 步行网络 | 第41-44页 |
3.2.2 路径空间 | 第44-48页 |
3.2.3 节点空间 | 第48-53页 |
3.3 山地中学步行系统中承载的功能需求 | 第53-57页 |
3.3.1 交通功能 | 第54-55页 |
3.3.2 休闲娱乐功能 | 第55-56页 |
3.3.3 景观功能 | 第56页 |
3.3.4 其他功能需求 | 第56-57页 |
3.4 复合化设计核心思想 | 第57-64页 |
3.4.1 系统化原则 | 第58-60页 |
3.4.2 多样性原则 | 第60页 |
3.4.3 场所精神 | 第60-62页 |
3.4.4 人性化原则 | 第62-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山地中学复合型步行系统设计策略 | 第65-92页 |
4.1 山地中学步行系统总体布局 | 第65-76页 |
4.1.1 整体化步行系统建构 | 第65-68页 |
4.1.2 立体化步行网络组织 | 第68-73页 |
4.1.3 景观化步行环境架构 | 第73-76页 |
4.2 复合型步行空间场所营造 | 第76-86页 |
4.2.1 化零为整的廊空间 | 第77-78页 |
4.2.2 功能多样的架空层 | 第78-81页 |
4.2.3 尺度适宜的广场 | 第81-82页 |
4.2.4 意境营造的庭院 | 第82-86页 |
4.3 步行空间细部设计策略 | 第86-91页 |
4.3.1 安全舒适型路面铺装 | 第86-88页 |
4.3.2 休闲人性化环境设施 | 第88-90页 |
4.3.3 文化体验型景观小品 | 第90-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山地中学校园项目实践—北京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学校 | 第92-105页 |
5.1 项目介绍 | 第92-94页 |
5.1.1 工程背景与概况 | 第92-93页 |
5.1.2 项目区位现状条件 | 第93-94页 |
5.2 设计应用 | 第94-103页 |
5.2.1 总体规划与布局 | 第94-96页 |
5.2.2 步行系统设计 | 第96-103页 |
5.3 设计思考 | 第103-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