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有相唯识带相说之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1-31页
    第一节 前言第11页
    第二节 研究缘起第11-13页
    第三节 研究史综述第13-26页
        3.1 关于“带相说”的研究成果第13-14页
        3.2 与“带相说”问题相关的藏经第14-26页
            3.2.1 极微相与极微相的辩破第15-16页
                3.2.1.1 极微说为何家所持第15页
                3.2.1.2 什么是极微相第15-16页
                3.2.1.3 极微说的辩破第16页
            3.2.2 带相说与带相说的辩破第16-18页
                3.2.2.1 和合说为何家所持第16页
                3.2.2.2 什么是带相说第16-17页
                3.2.2.3 带相说的辩破第17-18页
            3.2.3 和集相与和集相的辩破第18-21页
                3.2.3.1 和集说为何家所持第18-19页
                3.2.3.2 什么是和集说第19-20页
                3.2.3.3 和集说的辩破第20-21页
            3.2.4 无相唯识学的认识论第21页
            3.2.5 陈那的带相说第21-23页
                3.2.5.1 什么是所缘缘第21-22页
                3.2.5.2 陈那的带相说第22-23页
                3.2.5.3 陈那将经部带相说引入唯识学的原因第23页
            3.2.6 正量部与大乘学说对峙的基本观点第23-24页
                3.2.6.1 色法与心法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第23-24页
                3.2.6.2 心法直接缘境第24页
            3.2.7 正量部对陈那带相说的破斥第24页
            3.2.8 “带”的变带与挟带的区分第24-26页
                3.2.8.1 什么是变带第24-26页
                3.2.8.2 什么是挟带第26页
            3.2.9 什么是“相”的见分第26页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第26-28页
    第五节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28-31页
第一章 部派时期的思想背景第31-41页
    第一节 有部的“识必缘有境”观念第31-34页
        1.1 什么是极微说第31-33页
        1.2 极微说为何家所持第33-34页
    第二节 经部的带相说第34-36页
        2.1 什么是带相说第34-35页
        2.2 带相说为何家所持第35-36页
    第三节 经部的和集说第36-41页
        3.1 什么是“和集说”第36-38页
        3.2 “和集说”为何家所持第38-41页
第二章 对三说的辩破第41-45页
    第一节 什么是“所缘缘”第41-42页
    第二节 对有部极微说的辩破第42页
    第三节 对经部“带相说”的辩破第42页
    第四节 对经部“和集说”的辩破第42-45页
第三章 陈那带相说的提出第45-51页
    第一节 陈那“带相说”的提出第46-47页
    第二节 陈那带相说的理论渊源——无相唯识的认识论第47-49页
    第三节 陈那对“所缘缘”的重新界定第49-51页
第四章 有相唯识带相说之内涵第51-65页
    第一节 有相唯识带相说的基本内涵第52-60页
        1.1 《成唯识论》对“所缘缘”的分类第53-56页
        1.2 有相唯识带相说之基本内涵第56-60页
    第二节 正量部对陈那带相说的破斥第60-62页
        2.1 正量部不同于大乘的基本观点第60-61页
        2.2 正量部对陈那带相说的破斥第61-62页
    第三节 玄奘对正量部破斥的回应第62-65页
第五章 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斯帖记》族群关系研究
下一篇:张继先道教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