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平原地区典型独立式窑洞建筑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课题与背景 | 第10-12页 |
1.2 生土建筑的研究和发展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9页 |
1.3.1 课题中的区域定义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具体措施 | 第19-20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2.窑居建筑气候适宜性研究 | 第22-36页 |
2.1 气候概述及模拟软件的确定 | 第22-23页 |
2.2 气候状况 | 第23-28页 |
2.2.1 全年气象参数分析 | 第23-28页 |
2.3 基于气候的室内热舒适与被动式策略 | 第28-34页 |
2.3.1 焓湿图 | 第28-30页 |
2.3.2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 | 第30-31页 |
2.3.3 高热容围护结构与夜间通风 | 第31-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渭北平原地区窑洞民居概况 | 第36-48页 |
3.1 渭北平原地区概述 | 第36-37页 |
3.2 渭北平原地区窑洞民居的类型及特点 | 第37-45页 |
3.2.1 靠崖式窑洞 | 第38-40页 |
3.2.2 下沉式窑洞(又称地坑窑洞) | 第40-41页 |
3.2.3 独立式窑洞 | 第41-45页 |
3.3 渭北平原地区窑洞民居的发展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典型独立式窑洞建筑调研分析 | 第48-62页 |
4.1 澄城县杜卓村现状 | 第48-49页 |
4.2 杜卓村典型传统民居概况 | 第49-53页 |
4.2.1 杜卓村民居平面形制和立面及造型总结 | 第49-52页 |
4.2.2 杜卓村民居建筑装饰和细部构造总结 | 第52-53页 |
4.3 问卷调研及分析 | 第53-61页 |
4.3.1 问卷调研背景介绍 | 第53-54页 |
4.3.2 风环境评价 | 第54-56页 |
4.3.3 光环境评价 | 第56-57页 |
4.3.4 主观热舒适评价 | 第57-59页 |
4.3.5 室内返潮评价 | 第59-60页 |
4.3.6 能源利用评价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典型独立式窑洞建筑测试及模拟分析 | 第62-74页 |
5.1 冬夏两季室内温湿度测试及分析 | 第62-69页 |
5.1.1 冬季室内温湿度测试 | 第62-64页 |
5.1.2 冬季室内热湿环境分析总结 | 第64-65页 |
5.1.3 夏季室内温湿度测试 | 第65-68页 |
5.1.4 夏季室内热湿环境分析总结 | 第68-69页 |
5.1.5 杜卓村窑居建筑热工性能改进 | 第69页 |
5.2 光环境模拟分析 | 第69-73页 |
5.2.1 模拟对象及软件选择 | 第70-71页 |
5.2.2 边界条件设置 | 第71-72页 |
5.2.3 模拟结果 | 第72-73页 |
5.2.4 模拟结论 | 第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独立式窑洞的进化 | 第74-96页 |
6.1 渭北热工设计分区以及设计要求 | 第74-75页 |
6.2 窑洞建筑空间分析及改进 | 第75-79页 |
6.2.1 窑洞的空间氛围 | 第75页 |
6.2.2 窑洞的曲线 | 第75-76页 |
6.2.3 窑洞的炕 | 第76-77页 |
6.2.4 窑洞的性格 | 第77-78页 |
6.2.5 窑洞空间的潜力和改进 | 第78-79页 |
6.3 窑洞室内物理环境改进措施综述 | 第79-84页 |
6.3.1 窑洞室内热环境优化措施 | 第79-81页 |
6.3.2 窑洞室内湿环境优化措施 | 第81页 |
6.3.3 窑洞内光环境改进措施 | 第81-83页 |
6.3.4 窑洞内风环境改进措施 | 第83-84页 |
6.4 新式独立式窑洞构想 | 第84-95页 |
6.4.1 窑洞设计研究重点 | 第84-85页 |
6.4.2 新型窑居建筑方案设计 | 第85-86页 |
6.4.3 新型窑居建筑构造技术 | 第86-94页 |
6.4.4 独立式窑洞建筑形态模型 | 第94-9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7.结论与前瞻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附录 | 第104-106页 |
附录A.窑洞民居调研问卷 | 第104-106页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