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设计论文--商业用地下建筑论文

城市地铁车站相关联的地下商业空间建筑设计初探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社会背景第10-11页
        1.1.2 经济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第11-13页
        1.2.1 研究范围第11-13页
        1.2.2 研究主要内容第13页
    1.3 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第13-16页
        1.3.1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3.2 研究必要性第15-16页
    1.4 研究的方法第16-17页
        1.4.1 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第16页
        1.4.2 实例调查研究和分析第16-17页
    1.5 研究的框架第17-18页
    1.6 本章小结第18-20页
2 城市地铁站相关联的地下商业空间国内外既有研究及发展概况第20-48页
    2.1 涉及的相关理论第20-23页
        2.1.1 环境心理学理论第20-21页
        2.1.2 联合开发理论第21页
        2.1.3 人性化设计理论第21-23页
    2.2 相关研究现状第23-27页
    2.3 国外发展概况第27-39页
        2.3.1 日本第27-36页
        2.3.2 加拿大第36-37页
        2.3.3 美国第37-39页
    2.4 国内发展概况第39-47页
        2.4.1 发展历程第39-43页
        2.4.2 空间类型第43-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3 城市地铁车站相关联的地下商业空间调查研究第48-84页
    3.1 地铁枢纽站综合开发—以台北车站地下街为例第48-62页
        3.1.1 台北车站概况第48-49页
        3.1.2 台北捷运地下街概况第49-50页
        3.1.3 中山路地下街的调研第50-55页
        3.1.4 台北地下街(Y区地下街)的调研第55-60页
        3.1.5 台北车站K区地下街的调研第60页
        3.1.6 调研所发现的问题第60-62页
    3.2 交通通道型调研—以台北东区地下街为例第62-66页
        3.2.1 台北东区地下街概况第62页
        3.2.2 东区地下街内部空间的组织设计第62-64页
        3.2.3 与周边环境的整合设计第64-65页
        3.2.4 内部的空间环境第65-66页
        3.2.5 文化与地域性的因素第66页
    3.3 地下商城型调研—以上海五角场地下商圈为例第66-74页
        3.3.1 项目概况第66-67页
        3.3.2 五角场地下商圈与周边环境整合设计第67-70页
        3.3.3 内部空间的环境第70-73页
        3.3.4 调研发现的问题第73-74页
    3.4 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第74-78页
        3.4.1 分析方法——基于SD法建筑评价体系建构第75页
        3.4.2 SD法评价的尺度第75页
        3.4.3 数据的统计第75-77页
        3.4.4 基于SD法数据的初步分析第77-78页
    3.5 当前我国地铁相关联的地下商业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8-83页
        3.5.1 地下商业空间的规模缺乏理性规划第78-79页
        3.5.2 对地铁车站与地下商业衔接处理重视不够第79-80页
        3.5.3 与城市环境缺乏协调第80-81页
        3.5.4 商业空间内部环境品质不够理想第81-82页
        3.5.5 对地域性的表达和文化艺术性有所欠缺第82页
        3.5.6 商业业态的选择和布置不够合理第82-83页
    3.6 本章小结第83-84页
4 城市地铁站相关联的地下商业空间组织与设计策略第84-126页
    4.1 设计原则第84-85页
        4.1.1 融于城市原则第84页
        4.1.2 人本原则第84页
        4.1.3 一体化原则第84-85页
    4.2 地铁车站地下商业空间的组织设计策略第85-89页
        4.2.1 并联式组织方式第86-87页
        4.2.2 混合式组织方式第87页
        4.2.3 层叠式组织方式第87-88页
        4.2.4 包含式组织方式第88-89页
    4.3 整合城市环境的设计策略第89-101页
        4.3.1 注重与地铁车站共同开发第89-92页
        4.3.2 加强与城市地面环境的联系第92-95页
        4.3.3 方便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第95-98页
        4.3.4 处理好与城市其他建筑空间的衔接第98-101页
    4.4 强化过渡空间的设计策略第101-104页
        4.4.1.空间转换留有充足缓冲空间第102页
        4.4.2.交通功能与商业功能的统一第102页
        4.4.3.重视空间的简明性和丰富性第102页
        4.4.4 增强过渡空间标示和对人流的指引第102-103页
        4.4.5 加强空间之间的互动第103-104页
    4.5 增强人性化与地域性的设计策略第104-118页
        4.5.1 强化地下商业空间导向性第104-107页
        4.5.2 塑造地下商业空间宜人性第107-116页
        4.5.3.地下商业空间融入城市地域性第116-118页
    4.6 实际项目方案设计第118-124页
        4.6.1 方案基地条件分析第118-119页
        4.6.2 建筑布局与功能定位第119-121页
        4.6.3 地下街与周边环境的整体设计第121-124页
    4.7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5 结论第126-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4页
图表目录第134-140页
附录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城市广场使用后评价--以山西介休三贤广场为例
下一篇:渭北平原地区典型独立式窑洞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