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诗"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鉴湖诗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鉴湖诗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第一章 鉴湖概况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地理风貌与历史溯源 | 第15-20页 |
第二节 文人与鉴湖 | 第20-25页 |
第二章 鉴湖诗创作概况 | 第25-31页 |
第一节 鉴湖诗概念界定 | 第25页 |
第二节 鉴湖诗创作概况 | 第25-26页 |
一、鉴湖诗数量统计 | 第25页 |
二、鉴湖诗作家梳理 | 第25-26页 |
第三节 鉴湖诗发展流变 | 第26-31页 |
一、魏晋:鉴湖诗滥觞之始 | 第26-27页 |
二、唐代:鉴湖诗内蕴大成 | 第27-28页 |
三、宋代:人文与物质同盛 | 第28页 |
四、元代:凋零与避祸场所 | 第28-29页 |
五、明代:鉴湖诗相对式微 | 第29-30页 |
六、清代:民俗诗大放异彩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鉴湖诗思想内容及情感类型 | 第31-114页 |
第一节 山水诗:智者乐水的审美体悟 | 第32-46页 |
一 四时变幻之美(春夏秋冬、晨晚雨晴) | 第32-43页 |
(一) 四时鉴湖:春夏秋冬 | 第32-38页 |
1、鉴湖之春 | 第32-33页 |
2、鉴湖之夏 | 第33-36页 |
3、鉴湖之秋 | 第36-37页 |
4、鉴湖之冬 | 第37-38页 |
(二) 一日鉴湖:晨晚雨晴 | 第38-43页 |
1、鉴湖晨景 | 第38-39页 |
2、鉴湖晚景 | 第39-41页 |
3、鉴湖雨景 | 第41-42页 |
4、鉴湖晴景 | 第42-43页 |
二 白水鉴心之美(清空澄碧、平如明镜) | 第43-46页 |
(一) 清空澄碧 | 第43-44页 |
(二) 平如明镜 | 第44-46页 |
第二节 隐逸诗:仕隐之间的心灵抉择 | 第46-59页 |
一 雅意盎然的闲居生活(隐栖林泉的高蹈风流) | 第47-52页 |
(一) 雅意盎然的闲居 | 第47-49页 |
(二) 野性绵长的乡野 | 第49-51页 |
(三) 鉴湖隐者形象 | 第51-52页 |
二 尘网之外的精神故园(仕宦人生的退避选择) | 第52-55页 |
三 离乱人世的庇佑场所(国事蜩螗的末世庇护) | 第55-59页 |
第三节 民俗诗:物阜民丰的民俗画卷 | 第59-77页 |
一 黄梅时节家家雨:黄梅雨季 | 第61-62页 |
二 最是江村好风味:物产丰饶 | 第62-77页 |
(一) 鉴湖水酿绍兴酒:绍兴黄酒 | 第62-64页 |
(二) 红菱莼鲈共饷郎:鉴湖水产 | 第64-68页 |
1、菱角 | 第64-65页 |
2、莼菜 | 第65-66页 |
3、鱼虾 | 第66-68页 |
4、其他 | 第68页 |
(三) 村村打稻庆丰年:农时田事 | 第68-70页 |
(四) 荡出清明上冢船:节令时序 | 第70-72页 |
(五) 寻菊人从梅市去:熙攘村市 | 第72-73页 |
(六) 苹风送过画桥西:周边建筑 | 第73-77页 |
1、画桥 | 第74页 |
2、柳姑祠 | 第74-75页 |
3、千秋观(即道士庄) | 第75页 |
4、太守庙 | 第75-76页 |
5、一曲亭 | 第76-77页 |
第四节 怀乡诗:羁行万里的故园情思 | 第77-86页 |
一、触景生情勾动乡思 | 第78-80页 |
二、梦中还乡 | 第80-81页 |
三、睡梦中、回忆里的鉴湖 | 第81-83页 |
四、还乡后的喜悦与怅惘 | 第83-86页 |
第五节 唱和诗:知交好友的鉴湖酬唱 | 第86-93页 |
一 贺知章与顾况 | 第86-87页 |
二 元白唱和 | 第87-90页 |
三 大历联句 | 第90-93页 |
第六节 其他 | 第93-114页 |
一 怀古诗:昔盛今衰的伤悼情怀 | 第93-97页 |
二 送别诗:春山之外的离情别绪 | 第97-102页 |
三 爱情诗:你侬我侬的恋爱蜜语 | 第102-106页 |
四 禅味诗:澹泊玄妙的空灵禅境 | 第106-110页 |
五、题画诗:诗画共融的趣味题画 | 第110-114页 |
第四章 鉴湖诗个案研究 | 第114-134页 |
第一节 “四明狂客”贺知章 | 第114-120页 |
第二节 “鉴湖处士”方干 | 第120-124页 |
第三节 “剑南诗翁”陆游 | 第124-130页 |
第四节 “越缦老人”李慈铭 | 第130-134页 |
第五章 鉴湖诗与西湖诗 | 第134-147页 |
第一节 鉴湖与西湖 | 第134-138页 |
一 地理成因 | 第134-135页 |
二 湖与文人 | 第135-136页 |
三 孰优孰劣 | 第136-138页 |
第二节 鉴湖诗与西湖诗 | 第138-147页 |
一 “乡野少女”与“妍妆丽人” | 第138-142页 |
二 “农耕村落”与“消费城市” | 第142-144页 |
三 “宽闲之野”与“宦隐传统” | 第144-147页 |
结语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2页 |
后记 | 第152-153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