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探析--以重庆市龙兴总部基地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1.1.1 总部经济的产生带来新的时代背景 | 第16-17页 |
1.1.2 总部经济的作用与意义 | 第17页 |
1.1.3 企业总部基地兴起的原因 | 第17-18页 |
1.1.4 企业总部基地的快速发展及趋势 | 第18-19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4.1 国内现状 | 第22-24页 |
1.4.2 国外现状 | 第24-26页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6-2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7-29页 |
2 总部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实践及存在问题 | 第29-45页 |
2.1 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2.1.1 新城市主义理论 | 第29-30页 |
2.1.2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 | 第30页 |
2.1.3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 第30-31页 |
2.1.4 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31-32页 |
2.1.5 场所理论 | 第32-33页 |
2.1.6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3页 |
2.2 企业总部基地国内外建设实践 | 第33-40页 |
2.2.1 北京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建设实践 | 第33-34页 |
2.2.2 深圳华为总部基地建设实践 | 第34-36页 |
2.2.3 成都青羊总部基地建设实践 | 第36-37页 |
2.2.4 上海创智天地总部基地建设实践 | 第37-39页 |
2.2.5 美国硅谷总部基地建设实践 | 第39-40页 |
2.3 企业总部基地景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0-44页 |
2.3.1 景观定位模糊化 | 第40页 |
2.3.2 空间结构不合理 | 第40-41页 |
2.3.3 空间层次较单一 | 第41-42页 |
2.3.4 人行优先无考率 | 第42-43页 |
2.3.5 景观形象被忽视 | 第43页 |
2.3.6 人性化要素缺失 | 第43页 |
2.3.7 生态意识较薄弱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总部基地的特征及景观需求 | 第45-65页 |
3.1 总部基地的特征 | 第45-59页 |
3.1.1 产业集群特征 | 第45-46页 |
3.1.2 功能业态特征 | 第46-48页 |
3.1.3 人群活动特征 | 第48-51页 |
3.1.4 空间布局特征 | 第51-59页 |
3.1.5 场所氛围特征 | 第59页 |
3.2 总部基地的景观需求 | 第59-63页 |
3.2.1 多元的景观空间 | 第59-62页 |
3.2.2 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园区景观形象 | 第62-63页 |
3.2.3 高效便捷的景观设施 | 第63页 |
3.2.4 优美宜人的可持续办公环境 | 第6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 总部基地实践案例研究 | 第65-91页 |
4.1 重庆龙兴总部基地项目背景概况 | 第65-68页 |
4.1.1 重庆两江新区概况 | 第65-66页 |
4.1.2 龙兴总部基地概况 | 第66-68页 |
4.2 总部基地景观规划研究 | 第68-89页 |
4.2.1 明确氛围与定位 | 第68-69页 |
4.2.2 构建景观结构 | 第69-73页 |
4.2.3 打造多层次园区景观 | 第73-77页 |
4.2.4 营造人行优先的道路 | 第77-79页 |
4.2.5 塑造多样的视觉焦点 | 第79-83页 |
4.2.6 体现人性化的景观功能要素 | 第83-87页 |
4.2.7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 第87-8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5 总部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 第91-123页 |
5.1 独特的景观氛围 | 第91-92页 |
5.2 合理的景观结构 | 第92-95页 |
5.2.1 建立各项子系统 | 第92页 |
5.2.2 生成总体景观结构 | 第92-95页 |
5.3 多层的空间体验 | 第95-103页 |
5.3.1 活力街道空间 | 第96-98页 |
5.3.2 复合广场空间 | 第98-99页 |
5.3.3 舒适社交空间 | 第99-102页 |
5.3.4 独特庭院空间 | 第102-103页 |
5.4 便捷的交通流线 | 第103-105页 |
5.4.1 车流量及车速控制 | 第103-104页 |
5.4.2 道路边界设计 | 第104页 |
5.4.3 便捷停车布置 | 第104-105页 |
5.5 明确的景观形象 | 第105-112页 |
5.5.1 节点形象的塑造 | 第105-107页 |
5.5.2 通廊形象的塑造 | 第107-108页 |
5.5.3 边界形象的塑造 | 第108-109页 |
5.5.4 庭院形象的塑造 | 第109-110页 |
5.5.5 可识别性景观视觉要素的塑造 | 第110-112页 |
5.6 人性化景观要素 | 第112-119页 |
5.6.1 街道家具 | 第112-114页 |
5.6.2 标识系统 | 第114-116页 |
5.6.3 铺装设计 | 第116-117页 |
5.6.4 植物设计 | 第117-119页 |
5.7 实用的生态技术 | 第119-122页 |
5.7.1 维护园区原有生态系统 | 第120页 |
5.7.2 修复和完善园区次生生态系统 | 第120-121页 |
5.7.3 有效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 | 第121-122页 |
5.8 本章总结 | 第122-123页 |
6 结语 | 第123-125页 |
6.1 结论 | 第12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
附录 | 第131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