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6-22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1.3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2.1 川渝坡地 | 第18页 |
1.2.2 住区 | 第18页 |
1.2.3 适地设计策略 | 第18-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1.3.3 小结 | 第20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21-22页 |
2. 川渝坡地住区的适地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2-36页 |
2.1 适地的历史沿革 | 第22-24页 |
2.1.1 适地居所的起源 | 第22页 |
2.1.2 传统坡地民居 | 第22-24页 |
2.2 适地设计的现状与调研 | 第24-29页 |
2.2.1 适地设计的必要性 | 第24页 |
2.2.2 适地住区的特征 | 第24-25页 |
2.2.3 相关的案例调研 | 第25-29页 |
2.3 适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2.3.1 场地规划轻视坡地环境 | 第29-33页 |
2.3.2 建筑设计与坡地特质不协调 | 第33-34页 |
2.3.3 景观环境的坡地特色不足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川渝坡地住区适地设计的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 第36-46页 |
3.1 川渝坡地特质 | 第36-40页 |
3.1.1 坡地地貌 | 第36-37页 |
3.1.2 坡地微气候 | 第37-39页 |
3.1.3 坡地居住文化习俗 | 第39-40页 |
3.2 基础理论思辨 | 第40-42页 |
3.2.1 系统观 | 第40-41页 |
3.2.2 适应适宜 | 第41-42页 |
3.2.3 坡地审美倾向 | 第42页 |
3.2.4 启示与思考 | 第42页 |
3.3 川渝坡地住区适地设计的指导思想 | 第42-44页 |
3.3.1 系统观下的综合权衡 | 第42-43页 |
3.3.2 适宜适度地尊重坡地特质 | 第43-44页 |
3.4 川渝坡地住区适地设计的设计原则 | 第44-45页 |
3.4.1 场地规划的因势利导原则 | 第44页 |
3.4.2 建筑设计的因地制宜原则 | 第44-45页 |
3.4.3 景观环境营造的山水共融原则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因势利导的场地规划 | 第46-86页 |
4.1 整合内外的场地梳理 | 第46-55页 |
4.1.1 适宜的梳理方式选择 | 第46-47页 |
4.1.2 山脉水脉的引导利用 | 第47-51页 |
4.1.3 顺应地形的适宜改造 | 第51-54页 |
4.1.4 理想的场地梳理模型 | 第54-55页 |
4.2 综合权衡的建筑布局 | 第55-64页 |
4.2.1 辨证施治各坡度坡向的日照 | 第56-57页 |
4.2.2 利用坡地局部环流改善通风 | 第57-59页 |
4.2.3 建筑布局形式的适地性 | 第59-64页 |
4.3 适应地形的动态车行系统 | 第64-72页 |
4.3.1 适宜的车道纵坡坡度 | 第64-65页 |
4.3.2 巧用多元立体的车道形态 | 第65-70页 |
4.3.3 借标高差异区分人车区域 | 第70-72页 |
4.4 契合地形的静态车行系统 | 第72-78页 |
4.4.1 停车场地的类型 | 第72-73页 |
4.4.2 标高灵活的集中车库 | 第73-75页 |
4.4.3 减少接地的集约停车方式 | 第75-78页 |
4.5 结合地貌的步行系统 | 第78-83页 |
4.5.1 消解高差的步道形式 | 第78-80页 |
4.5.2 结合地貌的路径组织 | 第80-81页 |
4.5.3 融入地形的外部活动空间 | 第81-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5. 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 | 第86-118页 |
5.1 互动适应的接地方式 | 第86-88页 |
5.1.1 接地方式的类型 | 第86页 |
5.1.2 接地方式的适应性 | 第86-88页 |
5.2 由地而生的空间形态 | 第88-97页 |
5.2.1 适应等高线的住宅单元 | 第88-92页 |
5.2.2 借交通体的可塑性组织空间 | 第92-95页 |
5.2.3 竖向发展的住宅院落空间 | 第95-97页 |
5.3 入口与内部功能相互适应 | 第97-108页 |
5.3.1 入口方式及交通组织 | 第97-98页 |
5.3.2 高、多层住宅的内部功能组织及入口适应性 | 第98-103页 |
5.3.3 低层住宅的内部功能组织及入口适应性 | 第103-108页 |
5.4 符合坡地审美的建筑风貌 | 第108-111页 |
5.4.1 民居元素的融入 | 第108-109页 |
5.4.2 粗犷的材质表达 | 第109-111页 |
5.4.3 大地底色搭配局部亮色 | 第111页 |
5.5 立体化的建筑消防系统 | 第111-116页 |
5.5.1 构建多元的消防扑救场地 | 第112-114页 |
5.5.2 高层住宅单体的分段扑救——以重庆为例 | 第114-11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6. 山水共融的景观环境营造 | 第118-134页 |
6.1 追求自然的山石景观 | 第118-120页 |
6.1.1 利用地形形成山体 | 第118页 |
6.1.2 人工造景模拟山石 | 第118-119页 |
6.1.3 营造住区登山场所 | 第119-120页 |
6.2 依山就势的水体景观 | 第120-125页 |
6.2.1 通过景观设计因借江景 | 第120-121页 |
6.2.2 巧借高差营造动态水景 | 第121-122页 |
6.2.3 利用洼地形成静态水景 | 第122页 |
6.2.4 营造住区亲水近水氛围 | 第122-125页 |
6.3 多元多维的植被绿化 | 第125-128页 |
6.3.1 多元的植被绿化 | 第125-126页 |
6.3.2 多维融渗的植被绿化 | 第126-128页 |
6.4 体现坡地特色的造景 | 第128-133页 |
6.4.1 景观功能化第五立面 | 第128页 |
6.4.2 景观化护坡和挡土墙 | 第128-131页 |
6.4.3 融渗住宅界面与景观界面 | 第131-13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7. 设计实践 | 第134-144页 |
7.1 项目简介 | 第134-136页 |
7.1.1 项目概况 | 第134页 |
7.1.2 用地条件 | 第134-135页 |
7.1.3 技术经济指标 | 第135页 |
7.1.4 方案最终效果 | 第135-136页 |
7.2 因势利导的场地规划 | 第136-139页 |
7.2.1 整体改造的梳理方式 | 第136页 |
7.2.2 综合权衡的建筑布局 | 第136-137页 |
7.2.3 适应地形的车行系统 | 第137-139页 |
7.2.4 结合地形的步行系统 | 第139页 |
7.3 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 | 第139-142页 |
7.3.1 互动适应的接地方式 | 第139-140页 |
7.3.2 契合地形的空间形态 | 第140页 |
7.3.3 入口与内部功能相互适应 | 第140-141页 |
7.3.4 借用屋顶平台形成消防扑救场地 | 第141-142页 |
7.4 景观功能化第五立面 | 第142-144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0页 |
附录 | 第150-158页 |
A.四川省巴中区南江县清华苑住区设计文本 | 第150-158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