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2.1 原水水质特性 | 第12-14页 |
1.2.2 水质评价现状 | 第14-17页 |
1.2.3 上覆水与河道底泥的关系 | 第17-19页 |
1.2.4 底泥污染物释放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21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课题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 第23-29页 |
2.1 研究对象概况 | 第23-25页 |
2.1.1 松花江流域水文概况 | 第23页 |
2.1.2 松花江流域水质概况 | 第23-24页 |
2.1.3 松花江流域底泥污染概况 | 第24-25页 |
2.2 采样点布设与采集 | 第25-26页 |
2.2.1 水体采样 | 第25页 |
2.2.2 底泥采样 | 第25-26页 |
2.3 试验仪器与药剂 | 第26-27页 |
2.3.1 试验药品 | 第26-27页 |
2.3.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7页 |
2.4 检测指标和方法 | 第27-29页 |
2.4.1 检测指标 | 第27-28页 |
2.4.2 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第3章 松花江朱顺屯水源地及上游原水水质特性分析 | 第29-62页 |
3.1 松花江原水水质时间变化研究 | 第29-47页 |
3.1.1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 第29-43页 |
3.1.2 微生物指标 | 第43-45页 |
3.1.3 毒理学指标 | 第45-47页 |
3.2 松花江原水有机物分布特性分析 | 第47-48页 |
3.3 松花江哈尔滨段典型污染物时空分布与趋势变化研究 | 第48-53页 |
3.3.1 高锰酸盐指数的分布研究 | 第48-49页 |
3.3.2 生化需氧量的分布研究 | 第49-51页 |
3.3.3 氨氮的分布研究 | 第51-52页 |
3.3.4 总氮的分布研究 | 第52-53页 |
3.4 松花江原水水质空间变化研究 | 第53-57页 |
3.4.1 pH的分布变化 | 第53-54页 |
3.4.2 溶解氧的分布变化 | 第54页 |
3.4.3 氨氮的分布变化 | 第54-55页 |
3.4.4 CODMn的分布变化 | 第55-56页 |
3.4.5 总磷的分布变化 | 第56-57页 |
3.5 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质评价 | 第57-60页 |
3.5.1 综合水质指数法 | 第57-58页 |
3.5.2 应用综合水质指数法评价松花江朱顺屯断面水质 | 第58-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松花江朱顺屯水源地上游典型断面底泥污染物分布研究 | 第62-70页 |
4.1 松花江朱顺屯断面上游底泥中典型污染物时空变化研究 | 第62-65页 |
4.1.1 底泥中氨氮的分布变化 | 第62-63页 |
4.1.2 底泥中CODMn的分布变化 | 第63页 |
4.1.3 底泥中总磷的分布变化 | 第63-64页 |
4.1.4 底泥中硝酸盐的分布变化 | 第64-65页 |
4.1.5 底泥中总氮的分布变化 | 第65页 |
4.2 底泥中氮素释放实验模拟及规律研究 | 第65-69页 |
4.2.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65-66页 |
4.2.2 底泥中氮素释放模拟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6-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底泥氨氮释放动力学模型 | 第70-79页 |
5.1 底泥氨氮释放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70-75页 |
5.1.1 污染物质量守恒 | 第71-72页 |
5.1.2 参数估计 | 第72-74页 |
5.1.3 参数假设 | 第74-75页 |
5.2 模型的验证 | 第75-77页 |
5.3 模型的应用 | 第77-78页 |
5.3.1 4℃下静态模拟实验氨氮浓度的预测 | 第77页 |
5.3.2 上覆水起始氨氮浓度对底泥释放氨氮的影响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