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基本思路 | 第11页 |
1.3.2 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银信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12-21页 |
2.1 我国银行与信托合作的发展过程 | 第12页 |
2.2 银信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 第12-16页 |
2.2.1 银行追求范围经济 | 第12-13页 |
2.2.2 资产专用性与银信合作 | 第13-14页 |
2.2.3 来自内外部的约束 | 第14-15页 |
2.2.4 银信的优势互补 | 第15-16页 |
2.3 银信合作的可行性 | 第16-17页 |
2.3.1 业务手段的互补性 | 第16页 |
2.3.2 市场定位的交叉性 | 第16页 |
2.3.3 业务内容的关联性 | 第16-17页 |
2.4 银信合作的主要范围和形式 | 第17-21页 |
2.4.1 销售渠道合作 | 第17-18页 |
2.4.2 信贷资产证券化合作 | 第18-19页 |
2.4.3 理财产品合作 | 第19页 |
2.4.4 融资项目合作 | 第19-20页 |
2.4.5 信用担保合作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银信理财业务合作的现状及发展 | 第21-31页 |
3.1 理财市场的发展历程及格局 | 第21-23页 |
3.1.1 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 | 第21-22页 |
3.1.2 我国的理财市场格局 | 第22-23页 |
3.2 银信合作理财的发展及特征 | 第23-26页 |
3.2.1 银信合作理财的发展 | 第23-24页 |
3.2.2 银信合作理财现状 | 第24-26页 |
3.3 关注银信理财业务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9页 |
3.3.1 制度约束效应 | 第26-27页 |
3.3.2 产品呈现同质化 | 第27-28页 |
3.3.3 银行面临客户流失的风险 | 第28-29页 |
3.4 创新银信理财业务的合作空间 | 第29-31页 |
3.4.1 构建均衡的合作框架 | 第29-30页 |
3.4.2 创新投资类产品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银信合作业务创新探讨 | 第31-43页 |
4.1 当前我国银信合作面临的问题 | 第31-33页 |
4.2 我国银信合作创新的必要性 | 第33-36页 |
4.2.1 监管政策的严厉 | 第33-34页 |
4.2.2 信托公司优势的流失 | 第34-35页 |
4.2.3 银行贷款业务风险加大 | 第35-36页 |
4.3 银信合作创新思路 | 第36页 |
4.4 银信合作创新业务领域 | 第36-43页 |
4.4.1 创新合规银信合作产品,吸引潜在客户 | 第36-38页 |
4.4.2 深化已合作的相关领域 | 第38-43页 |
第五章 银信合作产品设计与案例分析 | 第43-55页 |
5.1 银信合作之家族信托 | 第43-45页 |
5.1.1 客户情况基本介绍 | 第43页 |
5.1.2 客户需求分析 | 第43页 |
5.1.3 产品设计分析情况 | 第43-44页 |
5.1.4 设计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具体操作模式 | 第44-45页 |
5.2 银信合作之中银2014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 | 第45-55页 |
5.2.1 发起机构基本情况 | 第45页 |
5.2.2 资产池的基本情况 | 第45-46页 |
5.2.3 资产池统计特征 | 第46-48页 |
5.2.4 交易架构设计 | 第48页 |
5.2.5 交易流程 | 第48-50页 |
5.2.6 内部信用增级 | 第50页 |
5.2.7 本次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优势分析 | 第50-53页 |
5.2.8 本次项目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