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44页 |
1.1 中医乳房病的发展简介 | 第12-13页 |
1.2 中医乳房的生理病理与病因病机 | 第13-16页 |
1.2.1 乳房的生理功能 | 第13-14页 |
1.2.2 乳房病的病因病机 | 第14-16页 |
1.3 中医对产后缺乳认识的理论发展 | 第16-20页 |
1.3.1 病名的出现与发展 | 第16-17页 |
1.3.2 产后缺乳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7页 |
1.3.3 诊断学的发展及在产后缺乳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4 产后缺乳的中医辨证论治 | 第18-20页 |
1.4 现代医学对哺乳的认识 | 第20-23页 |
1.4.1 泌乳生理 | 第20-21页 |
1.4.2 产后缺乳的治疗 | 第21-22页 |
1.4.3 母乳喂养 | 第22页 |
1.4.4 心理与生活调护 | 第22-23页 |
1.5 文献计量学研究 | 第23-40页 |
1.5.1 资料与方法 | 第23页 |
1.5.2 信息采集 | 第23页 |
1.5.3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23页 |
1.5.4 结果与分析 | 第23-40页 |
1.6 少泽穴研究 | 第40-44页 |
1.6.1 穴名释义 | 第40-41页 |
1.6.2 体表定位 | 第41页 |
1.6.3 刺灸方法 | 第41页 |
1.6.4 主治病证 | 第41页 |
1.6.5 文献摘录 | 第41-42页 |
1.6.6 配伍应用 | 第42-44页 |
第2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4-63页 |
2.1 资料与试验方法 | 第44-50页 |
2.1.1 病例来源 | 第44页 |
2.1.2 病例选择 | 第44-45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45-50页 |
2.1.4 疗效评价 | 第50页 |
2.1.5 统计方法 | 第50页 |
2.2 试验结果 | 第50-59页 |
2.2.1 基线资料比较 | 第50-51页 |
2.2.2 产妇泌乳量 | 第51-54页 |
2.2.3 产后乳房充盈度 | 第54-58页 |
2.2.4 产妇泌乳量及乳房充盈度疗效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第58-59页 |
2.3 分析与讨论 | 第59-63页 |
2.3.1 穴位的选择及分组 | 第59-60页 |
2.3.2 按揉少泽穴对泌乳量的影响 | 第60页 |
2.3.3 按揉少泽穴对乳房充盈度的影响 | 第60页 |
2.3.4 按揉少泽穴促进泌乳的现代医学机制 | 第60-61页 |
2.3.5 研究意义及发展前景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详细摘要 | 第6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