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空间物理论文--空间等离子体物理论文

空间低能离子谱仪的研制及定标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3页
表格索引第13-14页
插图索引第14-17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7-22页
第一部分 空间低能离子谱仪的研制及定标第22-96页
    第一章 绪论第24-44页
        1.1 空间等离子体及其探测技术第24-39页
            1.1.1 空间等离子体第24-28页
            1.1.2 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第28-34页
            1.1.3 空间等离子体探测仪器的定标设备第34-39页
        1.2 空间等离子体探测进展第39-44页
            1.2.1 近地空间探测第39页
            1.2.2 深空探测第39-41页
            1.2.3 国内空间探测现状第41-44页
    第二章 空间低能离子谱仪第44-72页
        2.1 科学目标和意义第44-45页
        2.2 谱仪的设计第45-49页
            2.2.1 设计思想第45-47页
            2.2.2 谱仪的结构第47-48页
            2.2.3 ESA半径的确定第48-49页
        2.3 谱仪的优化设计与数值仿真第49-61页
            2.3.1 谱仪几何参数的优化设计第50-54页
            2.3.2 谱仪性能参数的数值仿真第54-61页
        2.4 探测器系统第61-64页
            2.4.1 微通道板第61-63页
            2.4.2 阳极第63-64页
            2.4.3 探测器供电和信号引出第64页
        2.5 谱仪的机械设计第64-67页
            2.5.1 顶帽型静电分析器的机械设计第64-65页
            2.5.2 杂散离子和太阳紫外光防护的设计第65-66页
            2.5.3 探测器系统的机械设计第66-67页
            2.5.4 谱仪机械精度的检验第67页
        2.6 供电系统与电子学和数据获取系统第67-71页
            2.6.1 供电系统第67-69页
            2.6.2 电子学系统第69-70页
            2.6.3 数据处理软件第70-71页
        2.7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三章 模拟空间等离子体环境的地面定标系统第72-88页
        3.1 谱仪的定标参数及其对定标系统的要求第72-74页
            3.1.1 谱仪的能量分辨率和能量响应函数第72-73页
            3.1.2 谱仪的探测效率第73页
            3.1.3 谱仪的几何因子第73-74页
        3.2 离子定标系统第74-82页
            3.2.1 离子源第74-77页
            3.2.2 束流监测器第77页
            3.2.3 定位平台第77-79页
            3.2.4 真空系统第79-80页
            3.2.5 电子学和数据获取系统以及供电系统第80-81页
            3.2.6 系统的安装调试第81-82页
        3.3 模拟太阳紫外光的测试系统第82-86页
            3.3.1 真空紫外光源第83-84页
            3.3.2 紫外光的检测系统第84页
            3.3.3 紫外光源的性能测试第84-86页
        3.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四章 空间低能离子谱仪的初步定标第88-96页
        4.1 谱仪性能的离子定标第88-92页
            4.1.1 离子定标的实验方法第88页
            4.1.2 MCP的坪曲线第88-89页
            4.1.3 能量响应的线性关系和能量分辨率第89-91页
            4.1.4 阳极响应第91-92页
        4.2 谱仪的紫外光响应测试第92-95页
            4.2.1 不同入射方向的紫外光响应第92-94页
            4.2.2 不同电极表面结构的紫外光响应第94-95页
            4.2.3 太阳紫外光对低能离子探测的影响第95页
        4.3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二部分 若干分子的电子动量谱学研究第96-146页
    第五章 电子动量谱学实验和理论计算方法第98-116页
        5.1 引言第98-99页
        5.2 电子动量谱学的基本原理第99-102页
            5.2.1 电子动量谱学的物理图像第99-101页
            5.2.2 电子动量谱学的理论基础第101-102页
        5.3 电子动量谱学的实验方法第102-105页
            5.3.1 不共面不对称电子动量谱仪第102-103页
            5.3.2 电子动量谱仪的性能测试第103-105页
        5.4 非相对论量子化学的理论方法第105-110页
            5.4.1 Hartree-Fock理论第105-108页
            5.4.2 密度泛函理论第108-110页
            5.4.3 自然键轨道理论第110页
        5.5 相对论量子化学的理论方法第110-116页
            5.5.1 相对论量子化学的理论基础第110-112页
            5.5.2 相对论量子化学的计算方法第112-116页
    第六章 若干分子的电子动量谱学研究第116-142页
        6.1 环丙胺分子外价壳层的电子动量谱学研究第116-127页
            6.1.1 研究背景第116-117页
            6.1.2 分子的构型和能量第117-119页
            6.1.3 外价壳层的电离能谱第119-120页
            6.1.4 外价壳层的电子动量分布第120-127页
        6.2 2-氟乙醇分子外价壳层的电子动量谱学研究第127-132页
            6.2.1 研究背景第127-128页
            6.2.2 外价壳层的电离能谱第128-130页
            6.2.3 外价壳层的电子动量分布第130-132页
        6.3 乙胺、乙醇和乙硫醇系列分子的超共轭相互作用第132-136页
            6.3.1 HOMO轨道特征第133-134页
            6.3.2 超共轭相互作用第134-136页
        6.4 1-碘丙烷分子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和超共轭相互作用第136-140页
        6.5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42-146页
        7.1 工作总结第142-143页
        7.2 研究展望第143-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6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0-162页
致谢第162-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溶液加工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下一篇:核酸分子折叠机制的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