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桥梁排水性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及目标配合比的确定 | 第23-40页 |
·粗集料 | 第23-24页 |
·细集料 | 第24-25页 |
·填料 | 第25-26页 |
·纤维 | 第26-27页 |
·高粘沥青 | 第27-30页 |
·高粘沥青的要求及标准 | 第27-28页 |
·工程所用高粘沥青的确定 | 第28-30页 |
·配合比设计 | 第30-39页 |
·矿料级配的确定 | 第31-34页 |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第34-37页 |
·目标配合比检验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设计 | 第40-61页 |
·优化背景 | 第41-45页 |
·试验设计 | 第45-47页 |
·均匀设计方法 | 第45页 |
·具体试验方案 | 第45-47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57页 |
·空隙率及连通空隙率 | 第48-51页 |
·马歇尔稳定度 | 第51-52页 |
·高温性能 | 第52页 |
·低温性能 | 第52-54页 |
·水稳性能 | 第54-56页 |
·析漏 | 第56-57页 |
·推荐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57-59页 |
·设计方法的提出 | 第57-58页 |
·设计步骤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纤维掺量对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影响 | 第61-77页 |
·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方法 | 第61-63页 |
·疲劳试验条件参数 | 第62页 |
·疲劳试验步骤 | 第62-63页 |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方案 | 第63-64页 |
·小梁弯曲疲劳试验 | 第64-67页 |
·弯曲强度测试结果 | 第64页 |
·疲劳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4-67页 |
·不同纤维掺量下排水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 第67-72页 |
·复合梁弯曲疲劳试验 | 第72-76页 |
·复合梁弯曲强度测试 | 第72-73页 |
·复合梁疲劳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3-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排水性沥青路面排水系统研究 | 第77-99页 |
·排水试验 | 第77-84页 |
·竖向排水 | 第78-83页 |
·横向排水 | 第83-84页 |
·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 | 第84-85页 |
·仪器的影响 | 第84页 |
·试件的影响 | 第84页 |
·介质的影响 | 第84-85页 |
·试验目的及设计 | 第85-87页 |
·试验目的 | 第85-86页 |
·试验设计 | 第86-87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7-93页 |
·渗透系数与9.5mm通过率的关系 | 第87-90页 |
·不同纤维掺量与渗透系数的关系 | 第90-93页 |
·渗透系数与排雨量的关系 | 第93-94页 |
·桥梁段排水设施的设置 | 第94-97页 |
·超高段的排水系统 | 第94-95页 |
·非超高段路面的排水系统 | 第95-96页 |
·桥面泄水孔的分布 | 第96页 |
·零坡路段排水处理方案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排水性沥青路面的施工及养护技术 | 第99-120页 |
·西安咸阳机场高速公路概况 | 第99-100页 |
·配合比设计 | 第100-101页 |
·原材料及检验 | 第100页 |
·目标配合比设计 | 第100-101页 |
·生产配合比 | 第101页 |
·粘层及试验段的铺筑 | 第101-103页 |
·施工机械 | 第103页 |
·排水性沥青路面施工 | 第103-111页 |
·施工工艺 | 第103-111页 |
·异常情况 | 第111页 |
·质量检测 | 第111-114页 |
·技术指标 | 第111-112页 |
·室内试验项目 | 第112页 |
·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查项目 | 第112-113页 |
·路面实测项目 | 第113页 |
·检测结果 | 第113-114页 |
·排水性沥青路面的养护 | 第114-117页 |
·一般养护 | 第115-116页 |
·冬季养护 | 第116-117页 |
·排水性沥青路面的维修 | 第117-118页 |
·小结 | 第118-120页 |
结语 | 第120-122页 |
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20-121页 |
2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