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农产品供应链研究 | 第9-12页 |
1.2.2 协同相关研究 | 第12页 |
1.2.3 价值共创理论 | 第12-13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农产品供应链 | 第18页 |
2.1.2 农产品供需协同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价值共创理论 | 第19页 |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 第19-20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21页 |
3 家庭农场与消费者农产品供需协同理论分析 | 第21-25页 |
3.1 家庭农场与消费者农产品供需协同机理分析 | 第21-23页 |
3.1.1 生产者投入生产性资源 | 第21-22页 |
3.1.2 消费者投入操纵性资源 | 第22页 |
3.1.3 家庭农场和消费者创造价值 | 第22-23页 |
3.2 家庭农场与消费者农产品供需协同内容分析 | 第23-25页 |
3.2.1 对话协同内容 | 第23页 |
3.2.2 渠道协同内容 | 第23-24页 |
3.2.3 风险评估协同内容 | 第24页 |
3.2.4 透明度协同内容 | 第24-25页 |
4 家庭农场与消费者参与农产品供需协同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4.1 家庭农场和消费者数据来源及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4.1.1 家庭农场数据来源及农场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4.1.2 消费者数据来源及消费者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4.2 家庭农场与消费者参与农产品供需协同水平 | 第27-30页 |
4.2.1 对话协同水平 | 第28页 |
4.2.2 渠道协同水平 | 第28页 |
4.2.3 风险评估协同水平 | 第28-29页 |
4.2.4 透明度协同水平 | 第29-30页 |
4.3 家庭农场与消费者参与农产品供需协同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4.3.1 家庭农场协同的经济基础不足 | 第30页 |
4.3.2 家庭农场协同的认知偏低 | 第30-31页 |
4.3.3 双方协同的信息交流不足 | 第31-32页 |
5 家庭农场与消费者参与农产品供需协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44页 |
5.1 模型选择 | 第32页 |
5.2 家庭农场参与农产品供需协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8页 |
5.2.1 家庭农场量表确定 | 第32-33页 |
5.2.2 变量含义界定与研究假设 | 第33-35页 |
5.2.3 家庭农场参与农产品供需协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5-38页 |
5.3 消费者参与农产品供需协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4页 |
5.3.1 消费者量表确定 | 第38页 |
5.3.2 变量含义界定与研究假设 | 第38-40页 |
5.3.3 消费者参与农产品供需协同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0-44页 |
6 促进家庭农场与消费者农产品供需协同的对策建议 | 第44-4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4页 |
6.2 促进家庭农场与消费者农产品供需协同的对策 | 第44-48页 |
6.2.1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供需主体协同意识和认知度 | 第44-46页 |
6.2.2 拓宽信息渠道,促进家庭农场与消费者的有效协同 | 第46页 |
6.2.3 完善风险机制,建立农产品生产-消费透明链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