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视角的西安梁家滩片区城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10页 |
1.1.2 发展背景 | 第10-11页 |
1.1.3 现实背景 | 第11页 |
1.1.4 生态背景 | 第11-12页 |
1.1.5 规划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1.3.1 城市设计 | 第13-15页 |
1.3.2 生态 | 第15页 |
1.3.3 基于生态视角的城市设计 | 第15-16页 |
1.3.4 梁家滩片区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3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6 小结 | 第21-22页 |
2 国内外基于生态视角的城市设计研究综述 | 第22-34页 |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2.1.1 城市设计对生态思想的关注及其发展 | 第22-24页 |
2.1.2 结合生态条件的设计思路 | 第24-25页 |
2.1.3 综合评述 | 第25-26页 |
2.2 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综述 | 第26-33页 |
2.2.1 国内基于生态视角的城市规划概况 | 第26-31页 |
2.2.2 国外基于生态视角的城市规划概况 | 第31-33页 |
2.3 小结 | 第33-34页 |
3 西安梁家滩片区基地现状认知 | 第34-48页 |
3.1 自然基底 | 第34-37页 |
3.1.1 自然资源 | 第34-36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36页 |
3.1.3 气候特征 | 第36-37页 |
3.1.4 植被条件 | 第37页 |
3.2 历史文化 | 第37-41页 |
3.2.1 历史文化探究 | 第37-38页 |
3.2.2 梁家滩功能演变 | 第38-39页 |
3.2.3 历史遗存分布 | 第39-41页 |
3.3 现状概况 | 第41-42页 |
3.3.1 区位关系 | 第41页 |
3.3.2 现状道路 | 第41页 |
3.3.3 现状用地 | 第41-42页 |
3.3.4 公共空间 | 第42页 |
3.4 特征总结 | 第42-46页 |
3.4.1 生态特征 | 第42-45页 |
3.4.2 现状总结 | 第45-46页 |
3.5 小结 | 第46-48页 |
4 基于生态视角的西安梁家滩片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 第48-66页 |
4.1 城市设计的生态目标 | 第48页 |
4.2 城市设计的生态原则 | 第48-49页 |
4.2.1 秉承生态优先原则 | 第48页 |
4.2.2 保障生态格局原则 | 第48-49页 |
4.2.3 突出生态特色原则 | 第49页 |
4.2.4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 第49页 |
4.3 基于生态视角的城市设计要素体系 | 第49-53页 |
4.3.1 自然环境 | 第49-50页 |
4.3.2 空间结构 | 第50-51页 |
4.3.3 空间布局 | 第51页 |
4.3.4 城市意向 | 第51-52页 |
4.3.5 景观风貌 | 第52-53页 |
4.4 基于生态视角的城市设计策略建构 | 第53-64页 |
4.4.1 自然融合策略——生态基底 | 第53-55页 |
4.4.2 总体结构策略——生态网络 | 第55-56页 |
4.4.3 形态构建策略——生态形象 | 第56-61页 |
4.4.4 景观营造策略——生态景观 | 第61-63页 |
4.4.5 特色凸显策略——生态文化 | 第63-64页 |
4.5 小结 | 第64-66页 |
5 基于生态视角的西安梁家滩片区城市设计构架 | 第66-88页 |
5.1 梁家滩片区生态格局塑造 | 第66-74页 |
5.1.1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 第66-72页 |
5.1.2 建立绿色开敞空间 | 第72-74页 |
5.2 梁家滩片区空间结构塑造 | 第74-76页 |
5.2.1 确立“丰”字形空间布局 | 第74-75页 |
5.2.2 划定绿色生态单元 | 第75-76页 |
5.3 梁家滩片区特色廊道塑造 | 第76-85页 |
5.3.1 确定视线廊道体系 | 第77-82页 |
5.3.2 构建鲜明的轴线体系 | 第82-85页 |
5.4 梁家滩片区特色节点塑造 | 第85-87页 |
5.4.1 打造空间节点 | 第85-86页 |
5.4.2 构建特色地标点 | 第86-87页 |
5.5 小结 | 第87-88页 |
6 基于生态视角的西安梁家滩片区城市设计引导 | 第88-108页 |
6.1 梁家滩片区城市形态引导 | 第88-92页 |
6.1.1 确立因地制宜的城市交通系统 | 第88-90页 |
6.1.2 构筑水绿交融的特色生态布局 | 第90-92页 |
6.2 梁家滩片区城市意向引导 | 第92-97页 |
6.2.1 打造城市高度体系 | 第92-95页 |
6.2.2 塑造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线 | 第95-97页 |
6.3 梁家滩片区建筑群体引导 | 第97-100页 |
6.3.1 确立灵活多样的建筑组群形态 | 第98-99页 |
6.3.2 打造高低结合的建筑通风布局 | 第99-100页 |
6.4 梁家滩片区外部空间引导 | 第100-103页 |
6.4.1 打造绿色宜人的线性空间 | 第100-101页 |
6.4.2 构筑类型丰富的开敞空间 | 第101-102页 |
6.4.3 营造近人尺度的环境空间 | 第102-103页 |
6.5 梁家滩片区游憩体系引导 | 第103-107页 |
6.5.1 塑造沣河生态活力水岸 | 第103-105页 |
6.5.2 打造绿意盎然的特色旅游线路 | 第105-107页 |
6.6 小结 | 第107-10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8-109页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09-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图表目录 | 第120-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