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科学技术管理法令论文

论科学不端现象及其法律应对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6页
 一、选题依据第10-13页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第10-13页
 二、研究内容第13-16页
   ·文章具体探讨的内容和研究思路第13-14页
   ·文章结构设计与重点解决的问题第14-16页
第二章 科学不端现象的概念、特征及其划分第16-32页
 一、什么是科学不端现象第16-27页
   ·科学不端现象的出现和演变第16-20页
   ·国内外对于科学不端现象概念的把握第20-24页
     ·国内外政府机构界定科学不端的方式第20-23页
     ·科学不端在我国的学理解释第23-24页
   ·本文对科学不端概念的解读第24-27页
     ·科学不端的冠名第24-25页
     ·科学不端的广义和狭义理解第25-27页
 二、科学不端现象的特点和分类第27-32页
   ·科学不端现象的特点第27-29页
     ·主体特殊性第27页
     ·形式多样性第27-28页
     ·违反规范性第28页
     ·发掘和纠查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第28-29页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第29页
   ·几种对科学不端现象的划分第29-32页
     ·按不端行为在科学活动中出现的时序不同第30页
     ·根据行为性质严重性和社会危害性程度不同第30-31页
     ·按照违规行为产生影响的范围第31-32页
第三章 我国科学不端现象产生根源的多维度分析第32-47页
 一、来自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根源第32-37页
   ·从传统科学到现代科技第32-33页
   ·科学活动主体的角色转型第33-35页
   ·科学规范的失守和变异第35-37页
 二、科学不端现象产生的经济根源第37-40页
   ·市场经济宏观环境的影响第37-38页
   ·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第38-39页
   ·对有限科研资源的激烈争夺第39-40页
 三、科学不端现象产生的道德根源第40-42页
   ·科学道德规范体系仍需健全完善第40-41页
   ·忽视科学道德品质教育第41-42页
 四、科学不端现象产生的文化根源第42-43页
   ·科学文化传统和精神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第42页
   ·缺乏学术自由氛围,创新意识甚为薄弱第42-43页
   ·诚信观念淡薄,失信问题突出第43页
 五、科学不端现象产生的制度根源第43-47页
   ·科研管理方面第43-44页
   ·学术评价和奖励方面第44-45页
   ·监督惩治方面第45-47页
第四章 科技法律应对科学不端现象的应然探讨第47-60页
 一、科学不端行为纳入法律调整范围的该当性论证第47-54页
   ·从法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及作用出发第47-49页
   ·从科学活动和科学共同体的角色转型和社会参与出发第49-50页
   ·从传统调整手段的缺陷出发第50-52页
   ·从科学不端现象的社会危害性出发第52-54页
 二、科技法的产生与发展第54-56页
 三、科技法规制科学不端现象的宏观思路第56-60页
   ·对不端思想和行为的事前防范第56-57页
   ·对科研活动和过程的事中监督第57-58页
   ·对越轨责任主体的事后惩治第58-60页
第五章 当前我国科学不端现象法律应对的实际状况及对策第60-70页
 一、我国科技法制建设与科学不端现象的防范与治理第60-62页
 二、对完善我国科技法律体系,构建良性科学不端应对法律机制的几点思考第62-70页
   ·正确处理法律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健全和完善我国科学技术法制体系第62-65页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应对科学不端现象的法律防治规范系统第65-67页
   ·加快科技司法执法机制体制改革,强化科研活动监督惩治力度第67-68页
   ·重视科技领域法律研究和宣传教育,有针对性的与德育手段相结合,使广大科研主体提高认识,端正思想,增强自觉抵御不端现象的能力第68-69页
   ·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第74-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医疗损害纠纷的举证责任
下一篇:缺失与回归——论村民委员会的行政诉讼被告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