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0-13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 | 第10-13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文章具体探讨的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文章结构设计与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科学不端现象的概念、特征及其划分 | 第16-32页 |
一、什么是科学不端现象 | 第16-27页 |
·科学不端现象的出现和演变 | 第16-20页 |
·国内外对于科学不端现象概念的把握 | 第20-24页 |
·国内外政府机构界定科学不端的方式 | 第20-23页 |
·科学不端在我国的学理解释 | 第23-24页 |
·本文对科学不端概念的解读 | 第24-27页 |
·科学不端的冠名 | 第24-25页 |
·科学不端的广义和狭义理解 | 第25-27页 |
二、科学不端现象的特点和分类 | 第27-32页 |
·科学不端现象的特点 | 第27-29页 |
·主体特殊性 | 第27页 |
·形式多样性 | 第27-28页 |
·违反规范性 | 第28页 |
·发掘和纠查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 第28-29页 |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第29页 |
·几种对科学不端现象的划分 | 第29-32页 |
·按不端行为在科学活动中出现的时序不同 | 第30页 |
·根据行为性质严重性和社会危害性程度不同 | 第30-31页 |
·按照违规行为产生影响的范围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我国科学不端现象产生根源的多维度分析 | 第32-47页 |
一、来自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根源 | 第32-37页 |
·从传统科学到现代科技 | 第32-33页 |
·科学活动主体的角色转型 | 第33-35页 |
·科学规范的失守和变异 | 第35-37页 |
二、科学不端现象产生的经济根源 | 第37-40页 |
·市场经济宏观环境的影响 | 第37-38页 |
·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 | 第38-39页 |
·对有限科研资源的激烈争夺 | 第39-40页 |
三、科学不端现象产生的道德根源 | 第40-42页 |
·科学道德规范体系仍需健全完善 | 第40-41页 |
·忽视科学道德品质教育 | 第41-42页 |
四、科学不端现象产生的文化根源 | 第42-43页 |
·科学文化传统和精神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 第42页 |
·缺乏学术自由氛围,创新意识甚为薄弱 | 第42-43页 |
·诚信观念淡薄,失信问题突出 | 第43页 |
五、科学不端现象产生的制度根源 | 第43-47页 |
·科研管理方面 | 第43-44页 |
·学术评价和奖励方面 | 第44-45页 |
·监督惩治方面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科技法律应对科学不端现象的应然探讨 | 第47-60页 |
一、科学不端行为纳入法律调整范围的该当性论证 | 第47-54页 |
·从法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及作用出发 | 第47-49页 |
·从科学活动和科学共同体的角色转型和社会参与出发 | 第49-50页 |
·从传统调整手段的缺陷出发 | 第50-52页 |
·从科学不端现象的社会危害性出发 | 第52-54页 |
二、科技法的产生与发展 | 第54-56页 |
三、科技法规制科学不端现象的宏观思路 | 第56-60页 |
·对不端思想和行为的事前防范 | 第56-57页 |
·对科研活动和过程的事中监督 | 第57-58页 |
·对越轨责任主体的事后惩治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当前我国科学不端现象法律应对的实际状况及对策 | 第60-70页 |
一、我国科技法制建设与科学不端现象的防范与治理 | 第60-62页 |
二、对完善我国科技法律体系,构建良性科学不端应对法律机制的几点思考 | 第62-70页 |
·正确处理法律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健全和完善我国科学技术法制体系 | 第62-65页 |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应对科学不端现象的法律防治规范系统 | 第65-67页 |
·加快科技司法执法机制体制改革,强化科研活动监督惩治力度 | 第67-68页 |
·重视科技领域法律研究和宣传教育,有针对性的与德育手段相结合,使广大科研主体提高认识,端正思想,增强自觉抵御不端现象的能力 | 第68-69页 |
·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